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2009年的冬季对于生活在大兴区清澄名苑小区的居民来说,格外寒冷,连续两起弑亲命案(11月23日李磊杀全家六口;12月27日张武立杀妻儿)在小区的发生给居民们的心头覆上了一层寒冰。有居民认为命案带有传染性,甚至怀疑小区的风水有问题,不少居民已经着手卖房搬家,再也不敢在此居住。对此,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蓝枫表示,犯罪行为不具有传染性,风水之说更不靠谱,在中国这么大的幅员内,恶性案件的发生带有一定的巧合性。他认为,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小区居民的心理干预,让所有人都能够与家人有效沟通,避免此类恶性惨剧的发生。
继发案件模仿的是行为而非动机
新京报(以下简称“新”):大兴清澄名苑小区35天内连续发生两起弑亲案,这种发生在身边的暴力事件是否具有传染性,使得一些隐而不发的积怨暴发为命案?
蓝枫(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以下简称“蓝”):犯罪行为一般来讲不具有传染性,犯罪行为包括4个因素,故意、行为、主体、客体。一起案件发生后,一些本身已存在积怨的人会认为,有人这样做了,所以我也要这样做,前一案件确实对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是在模仿前一案件的行为,而不是模仿故意性,也就是无法模仿动机。两起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家庭压力过大,家庭成员沟通不畅,只不过地点恰巧在同一小区。
新:就你观察,弑亲案件是否存在一定的共同点?
蓝:杀人行为是我们生活教育中道德底线最严重的部分,每个人因为社会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不同。因为无法了解每件弑亲案的具体细节,所以无法说几起案件有联系性,但弑亲案件中至少有两点是趋同的,第一是家庭长期积怨无法沟通,得不到化解,因此凶手会长期存在犯罪想法、犯罪心理斗争和犯罪前的准备行为;第二点则是,弑亲案件中的凶手一般都是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人,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压力大,成暴力主体
新:为什么凶手多为30—40岁的中青年人?
蓝:这个年龄段的人,尤其是男人,一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是男人天经地义的责任,一旦家庭内部因为经济、就业、学业、医疗、养老等问题产生矛盾,对男人的指责是比较多的,这样一来给男人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不及时疏导压力,轻则产生一些情绪问题,重则引发暴力冲突,个别性格比较极端的人会选择犯罪的方式去发泄内心的压力。
新:你认为文化层次影响犯罪几率?
蓝:这并不是肯定的,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面对压力时选择沟通的几率会比较大,再有就是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也就是自我道德束缚能力会高一些。但是即便如此,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拥有很高的学历,如果遇到压力不会自我疏导,也会产生情绪问题,自然随着时间的增长就会积怨成疾,本身再加上性格的偏执极端,同样会作出极端的方式去弑亲。所以,文化程度影响犯罪发生虽然算是一点共同点,但是绝不是完全的。
[1]
下一篇:宠物鹦鹉疑患上心理疾病啄光自身羽毛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在读研究生患抑郁症失踪3年曾2次高考落榜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