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反思为何择业失败

分类: 案例分析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8-05

阅读 :309

  2000年7月我大学毕业。那个时候应该是找工作的黄金年代吧——网络还没有泡沫,创业正时尚。所以,我绝对没有想过自己会找不到工作,整天考虑的只是自己会选择去什么样的公司。

  那时,华为、中兴在各大BBS上被大学生骂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根本没有考虑过这几家“口碑不好”的公司;同时,联想的工资太低,我不想去;北京的户口很难弄,我根本就没想过去试试。随手准备的几份简历,在求职信的结尾还画蛇添足地加上“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惊喜”这样俗套得一塌糊涂的句子。而学校里接二连三地开宣讲会,我去听了,还顺便投了简历。

  我参加的最后一次宣讲会,也就是我后来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公司的宣讲会。这个公司正是当年学生创业的产物。一帮熟悉的“牛”师兄们在里面工作。老总也是高我几届的一个博士,口才非常好,适时地调动了我们年轻人的情绪,为我们画了好大一张饼:创业上市、股份、技术,还有民族自豪感等等。总之,我听完后的感觉就是,进去之后我不但会成为技术“牛”人,做出的东西技术是世界领先,还有可能在未来的一到两年之内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后来上台演讲的是当时公认的技术超大“牛”(教育网中颇有名气),当他说到他当初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时,引用了他在斯坦福的同学的话,“在硅谷,优秀的人去小公司,一般的人去大公司”,台下的应届毕业生听了更是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我很积极地投了一份简历给这个公司,并热切地盼望着能得到一个面试机会。因为当时我很迷信技术,认为这个公司可以让自己的技术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和能量。那次初试进入复试的人数比例已经是101了(竟然有一千多人投了简历),其它公司一般都没有达到这样高的比例。我在通过了初试、复试后成了幸运的50人中的一个。当时的感觉真是“未来尽在掌握之中”。

  经历过这么多的职业选择之后,现在我回头想想,除了那个时候过分膨胀的经济神话让人有些头昏外,更多的是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使得我在择业时走了许多弯路。

  1、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在大公司只能机械地做螺丝钉,小公司灵活,而且还可以身兼数职,能够培养自己的能力。却没有想到许多小公司机制不健全,公司为了求生存,经常会朝令夕改,致使个人发展没连续性,什么都懂一些,但是什么都不深入;培训福利不规范等。

  2、对BBS上留言的轻信。华为、中兴、联想好不好,历来争论很多。那时许多人将他们描述为地狱(尤其是华为),我有熟悉的人也进去工作了,现在过得很好。可见,偏见有时比无知更具有危害性。

  3、年少气盛太天真。刚毕业时,觉得自己从此可以大干一场,可以叱咤风云。钱、股份仿佛手到擒来,不关注公司本身的实力和潜能,更关注的是自己能不能做到一个高级职位,来个名利双收。

  4、还有就是对技术的过分迷信,这是理工科学校不经世事的学生常有的通病。

  这两年工作形势不景气,大家也务实了好多,也许很多人再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当时毕业工作的人很多都经历过这一段,并在随后的泡沫中被迫或者主动调整。现在想起来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下一篇:如何解答面试遇到偏题技巧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当大学生遭遇心理困惑 如何解决?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