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小戴是一位高二学生,身高170cm左右,脸上长着青春痘。当小戴来到咨询室时他脸上的表情不太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老师的目光接触。
福州八中教研室主任谢维兴老师说,小戴刚一落座,就迫不急待地叙述他的痛苦:自初三以来就不敢与别人的目光对视!开始是不敢与同班女同学的目光对视,后来发展为对班里男同学的目光也不敢对视,进而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男性和女性的目光都不敢对视。小戴为此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害怕出入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
在谢维兴老师看来,小戴的这种与他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
小戴来自一个小县城,性格比较内向,家中有父母和一个姐姐。因为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全家人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小戴自幼就性格腼腆,少说话,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上初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正巧女同学摸了一下自己的耳朵,他当时认为这影响了他,因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很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
上高中以后,小戴以为换了一个环境可以摆脱不敢与别人对视的苦恼,但仍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他自己也深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己连别人的目光都不敢对视,那将来怎么走向社会呢?
“社交恐惧症”
谢老师说,当他与小戴的谈话进行到一半时,小戴突然提出要上厕所。谢老师带他到男厕,这时刚好下课铃响,好几个男生涌进厕所,这时谢老师发现小戴满脸憋得通红,提着裤子站在小便池边一动不动,浑身发抖,直到10分钟后,上课铃响,厕所里没有了其他男生,小戴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终于把尿拉了出来。
由此谢老师判断,小戴所述的症状是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社交恐惧症,开始是在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环境下产生的,慢慢地恐惧泛化到所有的熟人,甚至于陌生人。
针对小戴的问题,谢老师进行了分析:初三正处于的早期,这一时期有需要与他人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需要,但是在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又有一种胆怯与羞涩,这就在小戴敏感的心灵上引起了严重的不平衡。那位女生的目光可能就是极平常的一瞥,但这时在小戴的上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一方面,他的内心极渴望与他人交往,得到异性的注意;另外一方面,他又怕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或者目光的接触会引起别人对他的误解,遭到同伴嘲笑,于是便产生了冲突,慢慢地发展便固结在这一阶段。实际上,小戴回避别人的目光,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在左右着他,即:我不看别人,那就不知道别人在看我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内心的慌乱,别人也就不知道了。这种办法加重了他内心的紧张和压力,使他迎视他人的目光也产生了焦虑情绪,使他对其他女生也产生了目光回避。依此发展,对男生及异性的老师自己都不敢迎视,目的是为了避免引起自己的焦虑,以此来解脱内心的冲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正确认识与异性的交往
谢维兴老师告诉小戴,要正确认识与异性交往和他人交往的常见心态。人到了,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想引起异性的注意是正常现象,这是由和生理所决定的,但同时也会伴随着羞怯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来越成熟了,这种羞怯感也就会慢慢地消失了,与异性交往便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人,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跟生人说话不敢抬起头,这也是正常的,但等他们一旦与生人的关系互动起来,就会打破自己的顾虑抬起头。如果连自己熟悉的朋友也不敢抬头对视,那么就会试图通过目光的逃避来消除与别人目光对视时的恐惧,这是一种比较幼稚的方式。
谢老师试着让小戴先到街上对着不熟悉的人抬起头来,看一看别人对他的目光有什么反应,如果心情紧张就做松弛练习:深呼吸——屏气——深呼吸——屏气,不断反复,直到紧张心情松弛下来,再抬起头来,直到不紧张为止。
谢老师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咨询,小戴已经能够在没有熟人的地方,抬头走路了,并且不感到有恐惧感
下一篇:批评一句儿童就寻死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个饱受抑郁、焦虑困扰的男孩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