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孩子为何老“偷”家里钱?

分类: 案例分析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9-29

阅读 :327

1

   【案例】小囡,今年13岁,自幼父母对她管教严格,性格内向、少语。原来学习成绩较好,但近几个月来,家长发现她喜欢悄悄“拿”父母的钱,“拿钱”后从不用来买零食、上网等,而是喜欢积攒下来,缺乏目的性。小囡爸爸虽多次以“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教育,但仍无效,一怒之下打了她一顿,谁知小囡却委屈道:“我又没有偷人家的东西,只是将爸妈的钱攒起来而已。”在电话里,小囡的母亲焦急地说:“我十分不理解女儿的‘偷钱’行为。”面对学习成绩日渐下降的女儿,她一愁莫展。

    【分析】孩子偷钱,给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和感到羞耻感,接着就是数落、责骂。由于这样使感情更加疏远,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家长几经努力觉得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渐渐找不着“北”了。这是因为缺乏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不了解其(如动机、目的性)所致。

    在门诊中调查发现,6~12岁的孩子为最易发生“偷窃”行为的阶段,还有三成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可以发生在12岁以后。像小囡一个13岁的大孩子由于生活上已经能够自理,更容易被家长忽视日常起居等方面的需求,再加上其可塑性大及情感不稳定,有时是可以表现行为的无目的性,给人感觉似乎她是盲目索求某种东西(如钱)才能满足其需求。事实上,这类孩子平时感到孤独,心里不高兴,感情上得不到满足。为此,有的孩子还把家中“偷”出来的钱买些小礼物送给同学,或“笼络”喜欢交往的同伴,来建立伙伴间友谊,以弥补家庭中感情的不足,消除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对策】若孩子有“偷钱”行为,发现后一方面要立即加以制止,但要注意干预的方式,不要当着他人的面训斥孩子,使孩子产生羞辱感。另一方面,家长也应从自身找原因,一是要努力做到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温暖与情感关怀;二是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给孩子适当准备一些零花钱,甚至可以“多留少补”,不要让孩子觉得钱是“求之不得”之物;三是关心孩子的消费,即便孩子买了 1

下一篇:人怎会变成"狼"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14岁女孩压力大精神分裂 病房中仍想回去读书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