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童心创伤的误区
误区1:孩子身体没有受到直接伤害,是不是就没事?
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直接的伤害时,我们往往能够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创伤。但是当孩子的身体没有直接受伤,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目击到伤害场面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专家解惑:目击者也会受创伤
儿童受到心理创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自己直接受到伤害;另一种情况是目击伤害事件,受伤害的人和儿童越亲近,儿童受的心灵创伤的程度也会越重。
误区2:天哪!孩子这样子是很严重吗?
我们太多的时间是在“正常”状态下度过的,因此一旦发生意外伤害,我们往往会失去评判的标准,不知道孩子的状况是不是非常严重。当孩子产生不良反应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替孩子承受伤害。其实,孩子在遇到伤害事件之后,身心各方面都会出现一些反应,在短期之内,这种状况是正常的。
专家解惑:什么是孩子遇到创伤事件后常见的反应
当孩子遇到创伤性事件之后,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4个方面,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
1. 生理反应。在创伤时间后,孩子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的反应。孩子的吃饭、睡眠都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吃不下饭,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睡不好觉,做恶梦。可能会出现肌肉发颤、出汗的现象,容易哭闹。有的孩子会头疼,肚子疼,或抱怨总是很疲乏。有的皮肤会出现反应,如起皮疹。如果孩子曾经受到来自背后的攻击,身后一有动静可能就会有惊跳的反应。
2. 情绪反应。遇到伤害性的事件,孩子一般都会产生恐惧情绪。像电影闪回一样的“插入式回忆”也很常见,伤害的场面会克制不住地突然出现在脑海中,并引发负面情绪。有的孩子会易激惹,容易发脾气,情绪愤怒。有的孩子情绪会很低落,表现就是“发蔫”,甚至躲藏起来。也有的孩子会很孤独,不哭不闹,处于麻木状态,这是一种“情绪休克”,是遇到过度强烈刺激后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可能会产生内疚情绪,觉得自己应该阻止事情发生但却没有。
3. 认知方面的反应。孩子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有的会出现定向力下降,对时间、空间的感知变差。高级的认知能力,如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也可能变差,不能像往常一样思考问题以及做决定。孩子可能会一时失去目标,没有了愿望。
4. 行为反应。受到创伤的孩子会对亲人极度依恋,寸步不离,如果不在亲人身边就坐立不安。很多孩子会出现交流的困难,对人不信任。有的孩子是对所有人不信任;有的则是对一些人,比如如果伤害他的人是老人,他就对所有老人都不信任。一些孩子到陌生环境会高度警觉,比如遭遇了火灾的孩子,到了封闭空间就会很紧张,会首先找出口。还可能会暂时出现社会功能退缩,比如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能上幼儿园、上学。也有不少孩子会出现“退化”的行为,即退回到自己更小时候的表现,如吃手指,尿床专家回答:
进入学龄期的大一些的孩子,在受到创伤后,除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以外,还可能会害怕父母出事情,受到伤害,甚至担心自己变成孤儿。这些都是常见反应。
对他们可以采用认知疗法,通过分析实际情况,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担心是不合理的,通过合理的观念产生安全感。
还可以教给他一些实用知识。比如当家长外出时,可以约定好给他打电话,保持联系。他也可以给家长打电话。这样帮助他明白,一味哭闹和担心不解决问题,他可以通过学习用知识解决突发事件。
误区3:孩子太小不懂事,是不是不用提事情就会过去了?
电影里常有这样的场面,家里发生了变故,比如亲人去世,成人不会对孩子解释真实情况,只是说:“某某出远门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会使用这种“鸵鸟政策”,一厢情愿地想——孩子这么小,还不懂事,恐怕还什么也不懂吧!也许不用提,事情就会过去了。
专家解惑:处理创伤事件的原则——沟通与表达
家长往往会有这样的误区,觉得孩子不懂事,所以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其实孩子可能表面上无动于衷,但都会记得,以后也许什么时候就会把所有细节都描述出来。所以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都要帮助他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
孩子从2、3岁以后,就有了语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当他愿意说的时候,成人要倾听,不论他的说法多么幼稚,都要表示理解和安慰,并要一直陪伴他,不要阻止他谈。
大一点的孩子,成人可以引导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样是心理减压。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比较“闷”,这就需帮助他把心里的东西对父母释放出来。
当然,在孩子不要说的时候,也不要强迫他说。最好的做法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你愿意听他讲的态度,对他的感受表示接受。对于孩子的疑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适当解释,让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不必给孩子讲太多和他无关的细节。
专家回答:在2~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遇到创伤后的主要表现会是极度依恋,恶梦,夜惊,以及尿床等“退化”行为。这时家长和老师从态度上要接受他,尽量鼓励。即使出现尿床一类的行为也不要嘲笑。对于孩子的感受,家长应该尽量鼓励他表达出来并给予理解。
从方法上,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比如一开始一晚上不尿床给一个贴画,然后两个晚上、三个晚上,这样逐渐恢复。
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比如晚上少喝水,半夜叫他起夜。睡前看一些快乐的电视节目,读一些愉快的童话故事。房间里可以安一个夜灯。当他尿床哭的时候,平静地过去安慰他,告诉他没关系,这很正常。
在处理的时候,肢体语言和声调很重要。假如孩子一尿床,家长就紧张地冲过去,用尖利的声音说:“啊呀!你又尿床啦!尿床没有关系!”这样家长的语调和行为无疑传达的是相反的信息:尿床很有关系。
如果孩子住在幼儿园,需要和老师沟通,让老师配合。千万不能伤了孩子自尊心。如果有别的孩子嘲笑,老师要平静地解释:“这是很正常的,哪个小朋友遇到他遇到的那样的事情都可能会尿床的。”不要过度关注这件事情。
误区4:孩子已经这样了,所以他要怎么样我都依他
当孩子遇到创伤事件,家长往往会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觉得自己没能保护好孩子。这样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的时候,家长就会觉得很难再对孩子提任何要求。
专家解惑:要尽量维持孩子正常的生活秩序
事发之后,不可能要求孩子一开始就和原先一样。在让孩子有充分安全感的前提下,应逐步进行,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在最初的时候,最主要的处理方法是要避免孩子和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分离,让孩子尽可能和最亲近的亲人在一起。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保证,必要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睡觉。如果要短时离开要提前告诉他,并把他托付给他熟悉的、可以信赖的成人。
在事发后的急性期内,还不能恢复上学、上幼儿园时,要尽量维持家里正常的作息起居,给他安排有规律的、适当的活动,比如看书、玩玩具、外出购物等。对孩子既要认真对待,又要保持常态的生活方式。
在初步稳定之后,可以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帮助孩子恢复正常。比如如果孩子不敢上学,第一次可以先带他到学校门口,下一次到建筑物中走走,再下一次进教室,家长陪他待半天。这样循序渐进,直到完全恢复正常。
专家回答:根据经验,一般孩子经过1~2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恢复。从临床上看,80%~90%的孩子在1个月内可以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即能够正常上学、上幼儿园。只有极个别的孩子会有长期的反应,需要长期的治疗。有个别孩子反应严重,不得已的时候需要少量、短期用药,比如抗抑郁的药或帮助睡眠的药,以帮助孩子渡过最严重、最震惊的阶段。
误区5:孩子还说不清楚,所以没法进行心理治疗
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不会把自己表达清楚,所以即使受到创伤,也没法进行心理治疗。其实孩子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差,但内心感受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治疗。
专家解惑:
对儿童心理治疗有很多方法
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往往会采用游戏的方式。比如可以让孩子画画,然后让孩子谈发生了什么,同时保证你很爱他。对于一群受到同样遭遇的孩子,可以做集体的绘画工作坊,这样的集体治疗能够让孩子从群体中获得力量。
还可以“过家家”。有的孩子会去攻击他的娃娃。这是正常反应。通过这种表达他会觉得事情是在他的控制力之内,并且宣泄了不良的情绪。
此外,家长和校方还可以针对意外事件的性质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比如孩子经历了火灾,可进行消防演习。
专家回答: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可以先在家里看各种品种的狗的画片,然后给孩子买毛绒玩具的狗,进而外出看别人家的狗,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鼓励孩子摸一下。同时,也要教给孩子防备常识,比如如果狗过来攻击可以蹲下装作捡石头的样子,马上跑进附近的建筑物里关上门等。如果万一被咬,一定不要让狗咬到头颈部(如果真的遇到疯狗,被咬到头颈部后再打疫苗可能也不能防止狂犬病)。
医学专家提示
正当世界的不同区域遭遇台风、地震、战乱等等天灾人祸的时候,周围看似平静的日常生活也难免会潜伏着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也许我们不能担保给孩子一个完全没有阴影的童年,但是,只要我们具备相应的知识,避免陷入由于无知带来的误区,即使意外发生,我们也能够帮助孩子走出阴影,让欢笑重新回到孩子的生活之中。
我们都希望给孩子一个玫瑰色的童年,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有时,我们甚至有一种错觉,似乎在我们的羽翼之下,他们就真的能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幸免疫。但是,意外事件之所以是意外,就是因为它超出人的预期。当童心遭遇创伤,我们可能会一时手足无措——我们知道如何给孩子营养配餐,知道从剑桥英语到珠心算等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或许还熟知哪些地方有翻斗乐——可对意外的伤害事件,我们还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啊!
由于不了解,我们就可能有各种想当然的误区,影响了我们在事发之后的正确处理。为此,《时尚健康》特别采访了曾在2004年参与过某幼儿园师生遭到意外袭击后的危机干预工作的刘津博士,为我们破解误区提供专业指导。
专家提示:预防第一
在防灾方面,国内的教育需要加强。比如学校里,应该定期进行防灾演习。
从家长的观念上,也要知道不是“有我在,孩子不会有问题”。要培养孩子遇事不慌、懂得求助、懂得利用资源的能力。在平时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和父母失散怎么办,想好可能的应对措施。这样可增加孩子的应对能力和挫折承受力.
下一篇:学校适应不良让学生得了综合症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花季少年心理调查出语惊人:曾经想过自杀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