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成长心理 > 成长物语

成长物语

让学子告别心理困惑

分类: 成长物语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11-08

阅读 :375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整,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一个亟应关注的话题:

    有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大量资料表明,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复杂,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恐学厌学症:某高校女学生杨某,总觉得学习、生活均无意义。学习打不起精神来,甚至常常想到死。她看上去开朗、乐观,但她却称自己性格内向、孤僻,极度焦虑不能自我控制。杨某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她6岁时离婚。这位学生的心理现象与家庭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爱情综合症:某高校男学生李某,对同桌女生产生好感。一次考试钢笔没有水,同桌女生借给他一支笔,李某认为对他有意,遂向同桌求爱,被拒绝。一年后,李某的家乡遭受水灾,系里团支部一女书记发起倡议为他募捐,李某认为女书记对他情有独钟,便郑重表达爱意,遭到拒绝。在他情绪低沉的情况下,考试出现了一门不及格,同班女生小刘帮助他辅导功课,李某认为小刘是找借口接近他,鼓起勇气表达了他的感情,第三次被拒绝。李某对自己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从此不敢与女生接近,心理产生了问题。

    心理自闭症:某省属高校的邱某,家境贫寒,从边远农村考入省城,学习成绩不错。入校后,发觉同学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有的同学家庭条件非常好,在食堂吃最贵的菜,有手机和传呼。而他只能吃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邱某产生了强烈的“我处处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平常,邱某不与同学交往,整天不说一句话。经常心慌意乱,注意力不集中,最后无法学习,只好休学一年。

    还有来自特殊群体表现出特殊的心理问题,比如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还有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等表现。“网络生”则上网成隐,甚至形成依赖,或陷入网恋不能自拔,并引发了种种问题行为。二是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引人注目。一项针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近期的一份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大学生300份休学样本中,其中因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休学的占50%。根据有关权威统计:有16所高校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37%,因精神疾病退学的占64%。三是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比如,以往的恋爱问题以失恋或单相思居多,而今出现了网恋、同居以及性行为引发的其他心理问题。以往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不恰当,如今更多的是学习动机不足和不知该学什么。此外,还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模糊、价值取向迷茫等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长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面临发展成长的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特别是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除了不少人对就业、学习、竞争、经济困难等问题感到苦恼外,有的学生还因为“社会变化快,难以适应”而苦恼。

    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严重滞后和长期以来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多数人以为只有强烈的精神病表现才算是心理问题和疾病,而对一些心理问题和现象不予承认和正视。导致许多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道,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和进行心理咨询。

    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并非完全是大学自身造成的,很多问题是个体在所处的家庭环境、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积累潜伏下来的。例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溺爱保护过多,缺乏独立生活、自我调节能力;中学教育重成绩、轻能力,缺乏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等。这些问题往往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逐渐暴露出来。归根结底,这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反映,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幼稚性与成熟性、理解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即一些国外专家所说的“心理延缓”或“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同步”。

    与上面提到的数字形成对比的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心理咨询机构和高素质从业人员较为缺乏。虽然很多高校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建立了心理辅导机构,但由于专业人才不足、岗位无编制、管理松散、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辅导效果并不理想。

    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你有心理疾病的困惑吗?为什么有些学生不敢正视这一现实,不愿意去心理咨询?

    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不是某一地区、某一高校的现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据统计,现在大学生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总退学人数的64.4%。大学生既要承受学业、就业、经济和社会等外在压力,又要面对个人成长的烦恼和感情的压力。据去年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透露的消息,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大学生中16%到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

    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与差异有不同的特点,对特殊群体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分阶段各不相同,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适应新生活问题,进入大学后,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及环境的不适应,出现忧郁、焦虑,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生活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并兼有学习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尤其是在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大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的困惑,主要体现为对交往技巧、交往原则、交往心理品质的迷惘与困惑。特别是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最大威胁,有些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笔者对某综合大学的心理咨询状况进行调查,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认为到心理咨询中心去没面子。即使咨询,70%也是通过电话进行。

    大学生靠寻求心理帮助来摆脱困惑、主动进行咨询的为何非常少,他们又为何不愿进行面对面心理咨询呢?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对这一问题的偏见所致,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认识上存在偏见。其次是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往往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归结于心情不好、一时的不快和冲动等等。

    学生因为成长过程与现实环境不适应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注重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这一问题的存在也说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误区。

    必须设法改变大学生的这种观念。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工作者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时,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投入更多的“心理关照”;对于大学阶段的一些关节点(如新生入学适应、毕业前的择业指导),也应该多加关怀;对于优秀生,更要多加心理指导、跟踪研究、特别培训等。

    一个没有了结的话题:

    面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

    今年,武汉高校自杀事件有12起,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加大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是自杀的主要原因,这些事件引起了湖北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久前,湖北省根据学生自杀现象的突出问题专门召开省内高校领导参加的会议,这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学生自杀为主题的会议。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高校必须切实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消息见4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高等学校开展的情况很不平衡,一些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一些高校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熏没有足够的对策和措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在笔者走访的几所高校里,只有师范院校因为自身特点,教育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因为是正规课程进入课堂,但却未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而在其他高校普通心理健康课都未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令人担忧。

    在这种状况下,高校的学生心理咨询现状又如何呢?从走访的情况看也不容乐观。首先是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严重不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有些高校虽然有机构,却很难找到心理咨询的老师和医生,有的则干脆将心理咨询的牌子挂在诸如团委等机构门口充充门面。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主要困难是缺乏师资。

    由于过去重视不到位,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山西44所普通本专科院校没有一名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教师基本上是业余或者兼职人员,而且很少是经过特殊专业训练。可喜的是今年山西专门开会布置这项工作,开始要求各高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加强机构建设,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等学校要尽快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所谓的“调试”、“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而是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用多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心理辅导侧重矫治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只是对个别问题的抉择困难。预防性原则指的是“防患于未然”。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先告知学生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发展性原则的重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发展学生的潜能。如在环境的改变和适应中,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

    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

    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辅导或咨询机构要科学地把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严格区分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

    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课,建立健全各级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并经常请学者专家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的学术报告。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改变人们对心理咨询认识上的误区。

    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有些高校近年来分别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等课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花大力气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尽快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师资缺乏的经验,都是可借鉴的。

    在专家看来,“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心理不太健康的现象。

    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下一篇:让我对你说:你的未来不是梦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矫正“霸王”孩子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