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成长心理 > 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

孩子中性化注意切莫过了界

分类: 儿童心理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8-24

阅读 :341

  孩子中性化注意切莫过了界,男生竟携梳子上学,女生爱拳脚相加?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现象,如今却在广州中小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同时,独生子女群体的“中性化”现象也普遍重于非独生子女。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实际上,青少年“中性化”并非有害无利,但对于孩子过度发展的“中性化”倾向,“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初中女生比男生有魄力

  多位家长和老师向记者报料,对如今中小学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男不男,女不女”现象感到不解。孩子在环市路某小学读五年级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同事某天对儿子的书包实施“突击检查”,意外发现里面竟然像女孩子一样藏着一把小梳子。面对惊讶的母亲,孩子却不以为然:“头发乱了就梳梳,别大惊小怪!”

  孩子中性化注意切莫过了界,老师们反映,女生的表现力、做事的魄力也要比同龄的男生强。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女生当学生干部的多,与老师沟通得也比较好。在越秀区一所市一级中学,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女生干部比例高达七成。班主任梁老师苦笑着把男生形容为“扶不起的阿斗”:“组织班级活动时,女生表现得很大胆、不怯场,所以老师们也喜欢由她们唱主角,反倒是男生有时会‘压不住场’,参加活动的人一多,你看他在上面讲话,腿抖得好明显,真是让人又想笑又无奈。”

  父母期待孩子具备双性特质

  “青少年‘中性化’现象并非偶然,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戚元丽博士认为,这些因素包括家庭父母一方角色缺失、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待和成熟社会男女两性角色的发展趋势等。在我国,独生子女“中性化”现象明显重于非独生子女,因而成为近年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孩子中性化注意切莫过了界,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儿女的性别角色期待不会混乱。“但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期望子女既具有男性的果决、独立、坚强,又具备女性的体贴、温柔、细腻,”戚元丽博士说,因此,这种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孩子。

  “中性化”虽有利 但要有限度

  戚元丽博士指出,心理学有理论认为,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征优势的人比较独立、灵活,易被社会接纳,生存能力更强,更有利于人际交往。例如中性化的女性兼具男性的独立果敢,在求职、个人发展上更具有优势。可以说,中性化是成熟社会中男女两性角色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社会对于当今青少年的“中性化”现象无需担忧。

  但她也指出,中性化并非没有“边界”,男女两性有其基本的社会角色内涵,即男性不可娇弱、不独立,女性不可过于强悍、失之温柔,一旦“中性化”发展过了界乃至酿成行为偏差,将不利于青少年成人后就业、择偶。

  孩子中性化注意切莫过了界,喜好逛街通常被视为带有女性化倾向的行为,有些男孩进入青春期后有爱陪母亲逛街的现象。孩子中性化注意切莫过了界,专家指出,小学生对父母的服从和依赖性比较强,因此男孩在母亲的要求下一起逛街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和性别意识增强,正常情况下不再喜欢这样做,“男孩如果到了初中阶段还喜欢黏着妈妈,陪妈妈一起逛街,排除母亲对子女‘控制力’过强的因素外,这通常说明孩子已出现女性化倾向。”这种情况下,家长首要的是适当扩大儿子的社交圈,多与同性接触。

下一篇:4-5岁宝宝要会的生活技能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3岁前宝宝智力开发的要点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