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众多的“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我们祈望淡泊的心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来熄灭令人心烦意乱的浮躁并拂去心尖的尘埃。心灵需要追溯,需要回归……
——摘自一位咨询师的笔记
在“百度”上输入“常州、心理咨询师”,搜索结果是48500个条目;在本地各类媒体广告上,相关“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的广告让人目不暇接。咨询这个行业,在常州正逐渐火热起来。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并重视自身或亲人的健康状况。
钮维萍,武进横山桥中学的高三老师。近年来,她一直在尝试着把健康教育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她接手的一个所谓“差班”,在去年高考中,40名学生中,竟然有33位学生进入本科录取线。
现在,钮老师对教育这个课题充满了兴趣,每周都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相关系统学习。她觉得,“关爱生命这个主题,正由关注生物、生理的层面逐渐转入到心灵的、精神的层面”。
渐热
“其实,‘咨询’就是给心灵做‘美容、护理’”,本市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
近些年,关爱生命这个话题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健康的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的愉悦。
而人们这种对心灵的关注推动了心理咨询行业的迅速发展。2002年7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正式启动,咨询师的职业队伍随之迅速壮大。
有人认为,眼下,人们的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在重压之下心态失衡,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据此预测,咨询执业资格考试热的趋势,近几年还会继续升温。
目前,常州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机构也逐年增多。参加培训的学员以从事医生、护士、教师、公安等职业的人员偏多。参加培训的目的各不相同,除一些是为了考证求职,有志于在心里咨询行业发展之外,也有为子女教育、自我调适、商家管理、教育管理等各种目的。还有一些学员本身尽管学历够不上考证,但本着“必有所用”的心态报名培训,学员年龄在20岁到40多岁的居多。
在我市一家名为“和亿”的咨询培训机构,记者见到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外婆级”学员,她告诉记者,她来学习的目的很简单:“学点东西,别闲着。指不定以后带孙子还用得上。”
“和亿”的培训老师介绍,学员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人际交往的问题,关注度更高。
无疑,针对学生的辅导,成为了咨询行业最热的一块。
在我市,最早普遍开展心理咨询的场所是各类学校。在常各高校,北郊中学、常州市五中、金坛市一中、湖塘实验初中、溧阳埭头中学等早在五六年前就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兼职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局前街小学的专职心理教师孙和英,在我市小教界第一个获得国家二级咨询师资格。
在省常中,记者走访了心理咨询师赵世俊。赵老师目前是常州市中小学健康名师工作室的领头羊。
工作室目前的40多位成员,都是学校咨询辅导员。学员通过正规严格的申报考试产生。
年前,赵老师下了新规定,要求工作室成员每人每月至少写15000字的专业文章,那么一年文章的字数至少就要达到18万。面对那么巨大的数字,有一部分应聘的老师退却了。留下来的,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
他的目的是督促工作室成员加强学习,强化反思和总结。他说,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辅导员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的方式都会影响到来访者的”。
找赵老师寻求帮助的人员非常多,仅学生人数每学期就要达到300多人次。他们之中,有的由于学习压力大,不知道怎么缓解;有的是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人际关系紧张等导致了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厌学等。赵老师认为,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时间久了,就可能导致等神经症的发生。
正衡中学的辅导老师藤丽琴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得到来自亲人的鼓励,老师的指导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冷观
尽管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不断膨胀,但据业内人士透露,除了在学校,学生能够主动找到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之外,在常州的咨询机构中,多数处在艰难运营的阶段。
事实是:真正通过考试拿下证书后就开始执业的人并不多,社会办的心理咨询机构很大的一部分,也在做学生的这一块。
“只要是人,都会有心理问题”,知名咨询师李子勋说。那为什么还有许多人没有主动寻求帮助或者治疗呢?
赵世俊觉得,心理咨询这一事物,在目前的常州市场,类似于当年的“美容业”,一些人羞答答的观望,心向往之,但诸多的不正确的观念和无谓的顾忌,让有问题的人们“错过及时缓解的良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只有疯子、不正常的人才去看心理科、精神科”。这种明显的偏见和歧视,令很多人对问题、精神科疾病有强烈的羞耻感。
“问题还是出在观念上”,钮维萍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误解,人们总是认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就是神经病或者精神病,“我们的身体会感冒会生病,、情绪也同样会出现问题,会偶遇风寒,我们的心灵也会‘’”。
市三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人的一生当中得抑郁症的机会是17。1%。很多是由于大脑的情绪中枢发生了生物学上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管高兴的物质”少了,“管抑郁的物质”多了。
人们的观念中已经习惯了生病“看医生”,“看医生”这个行为本身不需要掏钱,只要为药品的买单。而事实上,心理上的问题,有些常常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不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只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调适或者行为模式认知观念的改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和缓解。而这种隐性的治疗,还没有被人们深切地认识到。人们能欣然接受媒体的心理咨询,比如热线电话等等,因为通过媒体,不露面,有很好的隐蔽性。但到要走到医院心理科或者走进心理咨询服务站,还需要勇气。另外,通过沟通这种方式买单,掏钱购买这种服务,恐怕还需要时间。
当然,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咨询活动刚步入市场就鱼龙混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心理咨询业这支日益庞大的队伍中,一些“滥竽充数”者也随之出现。这些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很多想要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来说,目前社会上的各种心理热线、心理咨询诊所、门诊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
常州市心理卫生协会早在2005年8月就制订了《心理咨询市场规范伦理准则》草案,应当说,这是一个比较规范的业内规范文本,但市场上的违规运作仍不鲜见:有的尚不具备咨询师实际操作技能资格却到工商领证开设心理咨询中心,有的还在学习期间就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的虽有资格却没有实际技能操作的经验,严重违反咨询的操作规范与职业道德,导致投诉不断。
而一些情感热线的主持人本身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帮人不成,反而让求助者雪上加霜。记者就曾经听过本市某电台一档咨询节目,求助者称自己婚姻不幸,夫妻性生活不和谐。主持人随即批评求助者“不该过分要求”,令求助者狼狈不堪。
记者就此咨询相关专家,专家认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求助者的“二度伤害”。
看样子,心理健康需求与咨询行业间的落差,拉齐尚待时日。
记者感言
冷热交替中的思考
人们的心灵需要“呵护和保养”,观念需要更新。但也必须防止因不当方式而造成的“毁容”。
要重视状况但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动辄以“考试”、“社交”予人判决;发育期的孩子对家长有抵触情绪,用学习倦怠的方式反抗,就挂以“厌学”的罪名;遇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情绪低落,就冠以“”或者再加个“疑似”这个权衡之下的字眼……个人遇到一点不顺都会跟这些所谓的“病症”挂上钩,夸大其词,同样是不负责任的。
咨询作为一种需求,在常州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成为时尚。问题是:这个以关注健康为己任的行业,自身在发展中的“健康状况”也同样值得关注。
爱自己,当从爱“心”开始。
下一篇:异性打扮影响孩子成长心理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少年性教育要从性心理开始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