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由此可见,父母养育子女的心力成本和财力成本不但大大增加了,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如今,为此患上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的父母屡见不鲜,而母亲承受的心理压力又大大超过父亲。一部分已婚家庭因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意见不一,而出现了矛盾冲突,成为目前城市中已婚夫妇除“外遇”之外,排名第二的离婚诱因。
那么,父母们应如何相互协作,并适时地减压,共同教育好孩子呢?我们先听听几位有见地的父母的建议吧。
家长观点之一:孩子功课好,父母将来就幸福?那可未必。(钱伟,36岁,会计,孩子10岁)
在咱们中国,为什么孩子考不好,最痛心疾首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我认为,这与传统的家庭观念有关。很多父母对独生子女在精神上非常依赖,逼着孩子有出息,不允许孩子“泯然众人矣”,说到底就是为自己争面子,老了可以有靠山。这是许多声称“我是为你好”的父母说不出口的一个私心。然而,出类拔萃的孩子等父母老了,真会留在你身边尽孝心吗?NO!营养大师洪昭光曾谈到了,什么样的老年人最开心,什么样的老人最孤独失意,我很受启发。他说,最开心的老人是拖平板车的老爷子,闺女在胡同口卖水果,儿子在家门口修自行车,有事一喊全来了,含饴弄孙其乐融融;最孤独失意的老人是大学里的老教授,儿女全在国外,想孩子在视频上见见就不错了,圣诞节寄1000美金一张卡来,就算尽了全副孝心。谁的幸福感更多,我们一看便知。其实,洪教授并不是叫做父母的去挡着儿女出息的路,而是叫父母别那么一根筋、死心眼,光以孩子的高分为乐,以孩子的低分为悲。换言之,孩子能给父母带来荣誉,但并不一定能带来嘘寒问暖的实惠。如果我们想通了这一点,至少就不会因为孩子没考上清华、北大而郁闷难当了。
家长观点之二:既然教育是投资,就要关注到它的风险。降低压力和风险的方法之一,是把投资控制在你不后悔的范围之内。(程夕清,39岁,公务员,孩子12岁)
很多朋友和我聊天时说,孩子一学钢琴,她们就变成“后娘”了。为什么呢?我们来算笔账,一台钢琴1.5~3万元,不少家庭为买钢琴还调大了房子;老师一周授课一次,50分钟/次,学费120~150元;考级前的专门辅导每周两次,费用200元/次。对于任何工薪阶层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投资。所以,从钢琴一入家门,父母就开始用戒尺伺候不听话的孩子了。一位好友不禁反问说:“如果某一项投资超出了你们的支付能力,你们当然会为此血压上升、手心冒汗,容不得它出一点儿差错,教育投资也是这样。那么,你们为什么不能把投资控制在自己不后悔的范围之内呢?” 我听了这话,觉得说得在理。
于是,我对女儿试着降低标准,让她只学游泳和书法。因为她喜欢游泳,而书法的投资又很小,所有的废报纸都可以当练习纸用,写后照样能卖废纸。既然我和爱人不想让女儿当游泳健将、书法家,便对女儿“约法三章”:学够三年即可。正是因为没有给女儿施加压力,她反而把两件事都坚持了下来。现在,她不但多年没生过病,而且字也写得相当好。我和爱人开玩笑说,以女儿的身体素质和书法功底,当居委会主任肯定没问题。女儿笑着说,我们既没花多少钱又没陪上多少时间,能当居委会主任助理就不错了……
因此,我们在给孩子投资之前,千万不要给自己“不成功便成仁”的太大压力。最好先问自己一声:如果血本无归,是否可以一笑置之?
家长观点之三:如何让“厌学”的孩子度过在校的最后时光?(周连芝,42岁,中学教师,孩子16岁)
我在一所四星级重点中学教书,带班带得很好,各种荣誉得了一大堆,可就是带不好自家的孩子。儿子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9岁才回到我们身边,此时他的脾气性情已定型了。他特别任性,喜欢学的课程比老师懂得还多,也肯钻研;不喜欢的课程,学完后书好像没翻过一样。可是,他喜欢的全是学校不重视的副科:音乐、劳技、信息技术、体育,而数理化和语文、英语,上初三以后就跟听天书似的。我愁得头发都白了,整天在他耳旁唠叨,还带他去劳动力市场感受没文凭的人生存有多困难,功夫没少费,可全白搭。有段日子,我们天天冷战,双方一开口就吵架,我气得直冒火,他也不甘示弱,宁可睡网吧也不愿回家。
丈夫后来对我说了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儿子厌学已经是事实了,咱们得接受事实。你再发脾气也于事无补。你是全国优秀班主任,应仔细想一想,如果他是你班上的学生,你会怎么对待他?”我的头脑忽然冷静了,如果我不把儿子当作自己的脸面,而把他当作工作对象,应该怎样与之相处,一同度过初中的最后时光呢?
从那一天起,我改变了跟儿子的谈话方式,不再问他今天考试了吗?测验了吗?排名倒数第几?而是问他:今天在学校发生哪些可乐的事?帮别人什么忙了?我告诉他,坏消息可以忘掉,但好消息一定要与父母分享。此后,儿子虽然还是厌学,但至少可以高高兴兴地上学了。他参加了学校的航模组和无线电兴趣小组,老师发现他动手能力很强,便建议中考时报考热门的汽车修理专业。没想到,儿子还真争气,真的考上了。现在,他到了一个喜欢的环境,信心大增,说读完中专还想上大专,学航空机械修理……
从亲身经历中,我得到两条宝贵经验:一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上大学,有的孩子会走别的谋生之路,父母要有思想准备;二是,有的孩子会在16岁以后才能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有学习的动力,在此之前,你与其逼他、打他,不如想办法使父子(母子)关系变得融洽些,静等孩子“开窍”。
家长观点之四:放下了攀比心,压力就稀释了一半。(刘英娇,37岁,公司职员,孩子12岁)
在我周围的朋友当中,女性朋友对子女的教育付出更多,期望值更高,承受的压力也更大。特别是那些兄弟姐妹或同事朋友的孩子特别出色的女性,自家孩子一平庸,就格外容易着急上火。三年前,我也是如此。只要孩子不是前三名,家里就会起“战火”。同事劝我说:“你在公司里也不是前三嘛,干嘛非对孩子要求这么高呢?”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女性教育子女的压力较男性大得多?后来,我终于明白了,男性一般都不以孩子为中心,不会将自己的荣耀时刻与孩子的成绩绑在一起,他们不会过多地牺牲自我去保障孩子,当然对孩子的期待值就不会那么高。而且男性教育孩子时,很少唠叨没完,常常是几句话就完活,孩子的印象反而更深、收效更大。我丈夫和孩子谈话时,从来不说“你看××的孩子多有出息”而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他只就儿子自身的问题来谈,点到为止,儿子听过后,表现常常大有改观。
联线总结:教育孩子是一项细致的长期工程,中间肯定会有很多挫折和反复,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减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国外,当父母发现教育子女的压力已无法承受时,通常会去看心理医生或咨询心理健康专家。而在国内,由于心理服务不普遍,我们还没形成看心理医生的习惯,因此大多选择向亲朋好友倾诉来释压。
在朋友圈子中,我们不要一味地结交那些子女特别出类拔萃的朋友,幻想着照搬他们的经验。即便是我们处处照着哈佛女孩儿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去做,也未必能培养出来这么优秀的子女。有时,反倒是那些小时功课“不佳”,早早步入社会历炼的孩子,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教育孩子是夫妻的共同责任,双方应该相互体谅、全力合作。由于男性与女性的教育观念有差异,承受的压力不同,所以,男性常能正确评价出女性在教育上的偏执与错误。而单亲家庭在教子方面,也应该多听听另一方的意见。两个人一起承担这份压力,心理上就会轻松一半。
当我们压力过大时,也可以寻求孩子的配合与帮助。动辄斥责、打骂不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把对孩子前程的担忧说出来,试着让孩子去理解我们的苦心,帮助他认清形势,变消极为主动,才是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如果孩子实在无法“成龙成凤”,那么就别逼他,帮他寻求一种可以接受的、能自立谋生的专长。
人生的路还长,岂可一试定终生;人生的路很坎坷,谁也不能替孩子焦愁谋划,我们最多是扶上马送他一程,后面的路还得靠他自己去走。请记住,放过孩子,也就等于放过了我们自己。
下一篇:孩子6种必须纠正的坏习惯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为什么不合群?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