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在文学作品中,一见钟情是富有戏剧性、充满浪漫诗意的主题,而在报刊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关于一见钟情结苦果、酿悲剧的警世故事。社会的婚姻指导也常以此来告诫年轻人恋爱要慎重、理智,那是因为一见钟情往往凭借直觉,是盲目性较强的吸引,而这种在瞬间萌发的恋情虽可撞击出炽热的火花,但并不都可靠、持久。
首先,“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方的外表。当你邂逅一异性时,对方的容貌、风度、谈吐等外在形象和气质唤醒了你潜意识中的美的偶像,使原来朦胧的潜意识清晰起来,与现实中对方的形象应合,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美感共鸣状态,产生“踏破铁鞋无觅处”、“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惊喜。其中凭“一见”就结为美满婚姻的既有巧合,也有的是由于当事人经过长期的积累、整理,已形成了善于捕捉、挖掘、感受对方内蕴美的高级审美直觉。这种认知克服了低级直觉的缺陷而渗透了理性因素,双方在“一见”的瞬间似乎就沟通了情感交流的渠道,并经过必要的深交、协调,彼此钟爱。但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凭这种所谓的“首因效应”而看错人、对错象的。
其次,一个人的外表美、气质美往往为他套上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环。国外社会学的实验证实,对于初交的异性而言,对方的美貌具有特别诱人的魅力。如在一场舞会结束后,被试者回答是否希望再次同对方相会时,与再相会有关的只是对方的容颜,而不是其他如智能、性格、气度等,美貌者是异性最希望再次约会的对象。因为人们一般认为,美貌者还有其他好的属性,如自信、自强、性格开朗、性情温和等。然而,这种“光环效应”的可靠性是个未知数。
据我们不久前完成的一项对城乡6000多位已婚男女的抽样调查统计,被访者中有14.1%的人认为自己与配偶是“一见钟情”,而双方是否一见钟情对夫妻婚后的感情和幸福感无明显影响。由于一见钟情在青年夫妇中多于老年夫妇(前者占15%,后者为10.8%),而随着职业流动的频繁和社会交往的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浪漫爱的看重和追求,不期而遇的奇缘有增多的趋势。因此,如何使一见钟情的偶然性演绎为幸福婚姻的必然性,对于青年人来讲尤为重要。
由于大多数年轻人在恋爱时未必能把握成熟的择偶标准和审美情趣,有的甚至在就懵懵懂懂地坠入了一见钟情的潜网。因此,需要给自己泼点冷水,要以时间来深化彼此的了解,全面考察对方的内在品性,尤其对不利条件和缺陷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婚前的感情基础尤其是对未婚对象缺点的了解,与婚姻质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假如你已成为一见钟情的俘虏,不必惊慌、担忧,因为这毕竟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和缘分。但同时也不要为对方的外在美蒙蔽,而要多一些理智和清醒,少一些“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幻觉,在双方的互动中增进沟通、融合个性,以便作出更好的选择,避免一时冲动的草率结合
下一篇:要不要过早开启爱情的门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校园爱情的困惑 为什么?怎么办?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