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成长心理 > 青春期心理

青春期心理

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

分类: 青春期心理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9-15

阅读 :336

  尽管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算长久,但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在青年人身上明显显示出来,并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的“青年问题”。从表面现象看,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交往方式,它可以极大地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突破交流中时空的限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已开始在传递和获取各种信息、网上购物、计算机远程教育、通讯、网上娱乐等方面使用互联网,就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在很多方面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以学校教育为例,网络的使用会在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过程的时空限制、教学手段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可以预见,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将是构成21世纪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对青年人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对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极其深远的人文意义,但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等生存方式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青年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导致青年之间在具体工作上的交流频率、热情程度和诚实程度都发生了变化,青年在网上能更公开、坦白和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特征对教育者的权威提出挑战。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它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改变了受众的概念和关于受众的理论,使人们与传媒的对话成为可能。这样,许多青少年不再轻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灌输,而且要求进行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青年员工在网上交流层次的扩大和机会的增加,使得他们能突破本岗位、本部门的狭隘利益,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来思考问题,并使得人际沟通和决策的质量大大提高,增进了青年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其次,“上网”的时尚性改变了青年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青年网民(59.43%)认为,上网几乎没有改变自己的作息习惯。对此,各城市青年网民对此的看法基本一致。

  虽然上网几乎没有改变青年网民的作息习惯,但互联网却有可能改变青年以往的生活方式。51.21%的青年网民承认,互联网已经多少改变他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有一部分青年网民(31.03%)认为,互联网目前还没有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但将来肯定会。

  计算机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滥,各种信息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

  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即传者将信息主动推给(PUSH)大众,大众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政府易于控制青少年与色情东西的接触。而网络传播则将这种单向传播方式改变为双向传播,大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他们可以主动地拉取(PULL)自己所需要信息。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另外,互联网在强化了青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的同时,弱化他们的民族意识。“新人类”的身上本来就带有很强的国际化色彩,而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是,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互联网还对现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或可能产生影响和冲击。对于“在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这一观点,在38.8%的人表示“现在做起来很难”,还有5.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有14.4%的人认为网络的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同时,也有15.3%的人认为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的道德水平。还有46.6%的人表示“很难确定”。

  互联网上信息的易逝性,将可能形成青少年短期行为盛行。在互联网上,每天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信息更换的速度也十分频繁,青少年感受到更加快速的网上生活。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对这种频繁的变换也会产生厌倦,有些人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正代替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网络交友、征婚热火朝天,网上选美如火如荼,网上聊天无休无止。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也助长了消费的膨胀,讲阔气,讲时髦,穿名牌衣服,沉溺于电子游戏。这些有一种强烈的浮躁特征,往往只着重结果而对过程不感兴趣,削弱了青少年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导致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青年群体出现。反映在文化上,就是高雅艺术不受欢迎,快餐文化泛滥,喜欢武打小说、港台小说和港台电影。

  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不可否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帮助他们了解新鲜事物具有正面作用,但是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青少年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青少年对知识的正常吸收。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担忧。

  互联网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正如新近流行的俗语所言:在网上,无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行为主体的这种相对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根据北京五所高校的一个调查,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的或文字,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

  根据调查,大约三成的青年上过色情网站。深圳青年上过色情网站的比例较高(占37.5%),其次是北京(占32.66%)和苏州(34.62%),而临沂青年上色情网站的比例最低(7.69%)。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色情网站的青年中,60%的人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也使网上的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近几年美国黑客的非法入侵高达16万件,损失达80亿美元,而全球数字化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更是巨大,共约150亿美元。我国网络犯罪也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1998年被破获的电脑黑客攻击近100起。

  互联网的全球性使文化网络传播成为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诱因

  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计算机网络将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将导致青少年的思想混乱。网络使人们形成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在网上,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没有也很难做到进行严格的审查,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人们都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等丑恶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征,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如今在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法语的内容占5%,其他不同语系的内容只占5%。据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向全球受众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使青少年形成西化的倾向,从而导致其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

  “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和威胁

  电脑空间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近日,上海复旦大学一名学生因为上网过度,出现了生理、异常。有关专家告诫,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要做好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引导工作。据了解,这名上网成瘾的复旦大学三年级男生,自上学期开始,经常在早上8点就进入机房,直到晚上9点机房关门才离开。由于终日沉醉于虚拟世界,该生日渐憔悴疲乏、情绪低落,还经常自言自语。

  复旦大学研究中心颜世富副主任介绍说,这种异常行为属于网络障碍。

  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态度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只要你交付一定的费用,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及时地被发送到你的信箱里。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如何杜绝这种现象已成为让教育界头痛不已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某一个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伦理的沦丧。

  信息犯罪成为当前青年犯罪的一大新特点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犯罪活动也频频发生,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犯罪多以青少年的介入为主。据国内外已经发现的信息犯罪案件统计,犯罪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占80%左右,平均年龄只有23岁,而且许多青少年信息犯罪分子并不想“犯罪”,他们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一种智力“挑战”或“游戏”。这种信息犯罪给国家安全和主权、知识产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等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忧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日益成为困扰人们现代生活的又一社会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行为有关”?大多数受访青年表示同意这一说法。有52%的青年表示“有些同意”,8.5%的青年表示“非常同意”。
 
 

下一篇:孩子为何向网友倾诉心里话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戒网瘾“技术派”挑战“说教派”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