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成长心理 > 青春期心理

青春期心理

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心理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分类: 青春期心理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9-16

阅读 :339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渐明显,网络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它可以向所有人开放,其中包括中小学生。据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37.7%的城市青少年(10-18岁)已经使用了互联网,没上过网但想上网的占40.8%,没上过网目前还不想上网的占21.5%。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为“网上的一代”。
  随着青少年上网的日益普及,各种问题也相应而来,社会对此现象众说纷纭,有积极支持的,也有极力反对或希望加以限制的。因此,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就显得尤为必要,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有关专家曾总结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其积极方面表现在: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其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的网络使用集中在角色扮演游戏、新闻组、聊天室、即时信息聊天、、email等上,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男孩和女孩在网络内容的使用上有显著差异。男孩们更喜欢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而女孩们更喜欢在网上和朋友聊天,发email。总体来说,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 上网操作能力娴熟。青少年拥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较强的运用网络的能力。因为青少年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充沛的精力,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熟练地上网操作。
  2、 网络交流的广泛性。网络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与包括同伴、教师、长辈、异性乃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网民在内的各种阶层的人进行交流,极大地拓展了交流对象的范围。
  3、 上网浏览的随意性。许多青少年上网浏览时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隐秘性等特性对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从而跟着网络走,被互联网所控制,一些青少年甚至沉溺于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之中。
  4、 网络言行的放纵性。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更有一些少年黑客缺乏社会责任感,利用网络知识恣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
  5、 上网时间的无节制。不少青少年一上互联网就不能自制,他们沉溺于网络,无节制的上网聊天、打游戏,甚至通宵达旦,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上网群体,在特征、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都市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往往与成熟滞后形成矛盾,生理发展需求与社会教育要求也形成了矛盾,这些都会使青少年难于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难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使青少年产生各种困扰,以上问题都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第四、第五两个阶段(6-11岁、12-20岁),这时青少年所急待解决的发展课题或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自信对懒惰、自卑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进入,青少年的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他们对自身更加关注,对自己身心的各种变化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家庭、学校、社会的要求与自身的发展需求有时会成为一对冲突剧烈的矛盾,青少年在此过程中会不断思索、选择,并反复尝试,他们试图用自身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后形成某种生活策略。
  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学业竞争异常激烈,不同文化相互撞击,使青少年的成长面临更大的困惑与挑战,他们非常需要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家长等的引领作用相对滞后,他们不仅不能成为青少年的贴心朋友,反而给青少年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使青少年遭受更多的挫折,这些都使青少年不得不去寻求其它的出路,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在互联网中,青少年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通过丰富的网络行为满足其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社交、体验新奇变动等需要。尽管青少年的内心需求与表现出的网络行为有时是非常矛盾的,比如:他们渴望着能独立思考却又往往容易偏听偏信(他们会对在网上看到的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并到处散布);他们渴望着被人尊重却往往又不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一些人经常以粗俗语言与他人聊天甚至攻击对方);他们对社会的黑暗面深恶痛绝,但自己身染其中而不自知(浏览传播黄色网页等)。但互联网还是成为了青少年满足其发展需求、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阵地。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极力表现出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各种活动都会去主动探索、积极尝试,艾里克森说过,这是他们发展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在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些特点,他们任意遨游在互联网中,主动寻求各种信息,体验网络行为所带来的种种快乐,使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尽管在此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失德行为甚至有害举动。
  现实中,越来越大的学业竞争压力以及经常性的挫折体验也容易造成青少年勤奋感的扩散,即使他们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不少青少年因此就转向互联网这种单一的活动,如上海每年都有几百名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被除名。因为在互联网上自己可以随时调整受压状况,并随时感受到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成功。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是理解、支持与帮助,而教师、家长等成人在此更多扮演的是控制、要求、责备的角色,这使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隔阂与障碍,从而促使青少年去寻求其他的交流渠道与空间。互联网将使青少年的这些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他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在网络中失败了可以再来,而没有了别人的严厉指责;自己的种种不快可以尽情宣泄,而不用担心别人的冷眼相待。

  四、加强青少年网德的学思考
  互联网的使用与发展是一种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青少年都将成为互联网用户,因此,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行为是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所有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青少年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是一切教育对策的基础。惟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如许多青少年把自由、平等作为他们上网交流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也给他们创造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而非那种强硬的单向灌输,不就为教育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吗?
  2、提高青少年自我意识水平,帮助他们解决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我们要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将他们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把互联网当作学校生活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使青少年在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的同时有意义于社会。
  3、支持青少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艾里克森曾告戒我们,不恰当地解决青少年的发展危机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对于青少年网络失德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予惩罚或制止,我们要明白,这是青少年在表现主动性,不合理的惩罚会使青少年形成表现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危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尽量想办法让青少年继续表现主动性,但同时要让青少年知晓网络失德行为的危害以及哪些网络行为是应该避免的。
  4、把握情感体验。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临一种困惑——既想展示自己的各种情感体验,又无法把握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于是常常产生闭锁,不愿流露自己的感情。而在互联网上的情感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又不真实,从而导致青少年情感发展的个体化突出但社会化滞后。因此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经常开展开放的、可为青少年自主选择的体验活动,使青少年不仅在网络上,更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5、强化自制能力。在网络活动中,青少年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教育干预的比例很小。因此我们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和生活;其次应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还应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做到不为所动。
  6、提供丰富的、优质的网络平台与信息资源,开展有益的网络活动。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来拓宽教育工作的空间;利用网络的迅捷性来提高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利用网页丰富多采的设计来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等。
  总而言之,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走出自我迷茫、实现自我确认状态的过程中,青少年往往是通过种种自我体验、甚至冒险而达成的,期间也不乏同伴学习和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延缓偿付期"的概念,认为青少年需要有时间去疏理、整合所有的混乱与矛盾,在此期间,出现一些青少年阶段特有的行为现象正是他们社会适应的表现。对于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青少年网络行为,我们不应过于忧虑甚至采取反对压制的态度,而要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借助于的合理延缓期来整合自我,发展自我。我们更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青少年通过互联网使自己成长的更快、更好。(作者:张建国 )

 

 
 

下一篇:帮孩子戒网瘾别心急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国发现网络性心理障碍患者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