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成长心理 > 青春期心理

青春期心理

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交恐怖症

分类: 青春期心理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12-06

阅读 :411

  社交恐怖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怖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象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例如,某大学有一女生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事谨小慎微。她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她、评价她,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他暗暗爱上某男生,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是个秘密。一次,有同学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爱上他了,你别藏在心里啦!”她一听就心里就发慌,担心别人对她评头论足。此后,她见人就躲闪,有人与她聊天,她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以致于见人就害怕。这是社交恐怖症的一个典型例子。

  社交恐怖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便会旧病发作,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即“社会学习”。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学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2、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3、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怖症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向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消除。

  4、满灌疗法。即让人反复接触引起恐怖的刺激,使其逐步适应,进而消除恐惧感。

  5、掌握知识。尽管都懂得开展社交的主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和艺术,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6、系统脱敏法。其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使行为失常的患者没有焦虑不安瓜在、逐渐适应,最后达到矫正失常行为的目的。引导青少年患者先与家人接触、一步步地引导脱敏,并通过奖励、表扬使其巩固。

下一篇:寒假“补课”不如“补心”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少年处于心理问题多发期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