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异常心理 > 网瘾

网瘾

网络发展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分类: 网瘾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3-29

阅读 :372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它把现代科学技术与各种信息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们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最新技术与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互联网的灵魂在于交互,沟通无限是网络的本质。网络自身的虚拟性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和发挥空间,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网络正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国际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特别快,其网民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有4580万人,其中56%的互联网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另外一些调查表明,在大中城市中,接触过网络的青少年人数占青少年总人数的70-90%。 青少年正处于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和“关键期”,网络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激烈和深刻。正如伯顿所说:“凡上帝有一座庙宇的地方,魔鬼也会有一座礼拜堂。”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很多乐趣与益处,但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道德的有待规范,网络对青少年的健康带来的负面作用日渐凸现。因此,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片面认识,要一分为二地分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1、在平等、自由中发展自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在家师长面前总是一个受支配、被管理、受限制的对象,较少受到平等对待。而在网上,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是否有个性,有想法或者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在网上,你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在这里,青少年不必压抑个性,可以让个性与潜力得到更多的发挥。2、借助宣泄,调整不良情绪。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情绪体验极具两极性且不稳定,可是他们已不再像小学生、幼儿那样事无巨细地将情绪体验加以表现,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深沉”,将更多的兴奋和悲怒隐藏于内心深处。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你可以在聊天室里将你的不满、委屈、挫折、悲伤一吐而快,可以在网友中得到同情、理解、安慰,甚至有人为你出谋划策,而你不用担心被身边的人嘲笑、讥讽。倾诉是最好的宣泄法,而网上的倾诉又保证了倾诉的安全感和隐私性。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分享快乐,毫无顾忌地宣泄悲愤,从而缓解情绪压力。此外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互助、情感体验、“朋辈咨询”、“同辈教育”、“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青少年健康。 比如你可以在游戏或者聊天室里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对体验他人情感起到促进作用。3、扩大人际交往,增加情感交流。网络为青少年体验他人感受、进行双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人际关系的形成方面,网络缩短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提高,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交往是个体社会化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的时期。正如学家科恩认为:“青少年在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友伴亲密程度的增强,友伴交往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也同时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但同时,青少年的独立欲望和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他人袒露,在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则,他们宁愿“痛苦”也不愿敞开心扉。而网络中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闭锁而产生的烦恼的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友的需要。青少年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在人际交往时经常遇到阻碍与困惑,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也多不融洽,而青少年在网络中结交朋友,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尊重和满足感。 4、从多种途径获得成功,培养自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不仅需要付出代价,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中认为制约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机遇的占到了总数的30.49%。网络为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提供了一种缓冲的方式,虚拟世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成功是虚假的,并没有占用实际的资源,特别是在网络的游戏与聊天活动中,青年更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电子游戏,它既没有确定的程序,也不是个人与计算机的对战,而是网络中不同个人所支配的替身所进行的比赛。如果游戏获得了成功,就可以较好地满足个人渴望成功的需求,如果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开始,甚至重新寻找替身以求获得成功。在网上,成功的相对性与可能性都有力地吸引着尚未成功的青年人。青少年爱幻想,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强本领的非凡人物去完成“伟大”使命,从而获得成就感。一些在学习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从网络中发现自己胜过他人的一面,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提高了自信心。5、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和帮助指导。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加之互联网上信息无所不包,且呈现方式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因而许多青少年经常访问大量网站以获取各种信息。互联网上的健康站点对普及健康知识,提供专业援助具有极大的意义。网站所提供的知识、测量、治疗、访客--专家互动问答等内容,对青少年掌握健康知识、进行健康状况自测和网络方式的咨询与辅导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上的健康知识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互动性强,可以很好地吸引青少年。网络辅导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简洁,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另外它的隐密性强,青少年可以放心大胆地有针对性地去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1、责任心降低、逃避现实。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空间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青少年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自律意识的淡薄,就很容易产生网络“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而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上网者中,有26.32%的人认为网络中间没有真实,超过一半的人采用匿名方式来拒绝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只要没有暴露真实身份,也就没有人来追究责任。匿名效应使得个人能够放手地在网络中创造自己的事业,即使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也不会有个人的责任。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以及个体同他人和社会的真实互动减少必然导致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在虚拟的现实中青少年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过分自我中心,同时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撒谎、欺骗行为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中心或者反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卫认为  “网络成瘾者”大多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成功,比如说学习成绩差、家庭关系有一点麻烦或跟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在网上,他觉得能够控制事情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他无法控制的东西,比如学习、考试、或者承受的不公正对待等,在现实中不易改变,但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有这样的控制。据一组针对1.7万网民的调查显示,10%的人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有空虚感,更有高达30%的人承认上网已成为逃避现实的重要手段。 2、自我认同的失败。网络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类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在网上,你可以是另一个“我”。因此,网民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主观自我”(自我评价中的我)、“网上的我”、“网下的我”。这三个“我”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网上的我”英俊潇洒,“网下的我”受人奚落,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网上,我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在网下,我是每天被教师批评的差学生,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网络为性格内向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青少年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网上”和“网下”的自我错位,结果会可能导致自我认同的失败。网络在整合世界的同时,却也有可能在分裂和肢解网民的自我性格结构。3、情感问题。通过网络可以扩大人际关系的范围,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引发青少年一系列感情纠葛,如、多角恋爱、肤浅和短暂的友谊丧失等。一晃即逝的情感停留,匆忙的感情投入和情感回应不稳定等还会使青少年产生情感廉价的。网上(尤其是聊天室)什么人都有,稍不留神就会“网骂”及身,青少年承受力较不成熟,却又好胜,如果和那些“网骂”计较起来就会“肝火上升”,于健康成长不利。 网络也是一个社会,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里,人们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加之网络高度的自由性,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对网友很难充分了解,仅能从只言片语中猜测对方的情况,有些青少年不能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言行,很容易交错网友,以致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4、人际关系障碍。斯坦福大学的诺曼尼教授曾提出疑问:国际互联网会不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这个疑问并非杞人忧天,现在网民中已经出现了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人际信任危机等问题。网上交友是青少年目前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即使网络能够使青少年学会在网上与更多的人进行信息交流,也不能代替最直接的人际生活体验,因为直接交流的方式比网上交流更复杂、更有人情味。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这种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相去甚远。 而且,网络上的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同辈的交往,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一些青少年过分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或或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本来就缺乏与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更加自我封闭,甚至导致障碍。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交际行为往往是在“虚拟”世界中发生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实在真实的交往,而是“人-机式”交往。这种交往关系的发展将影响和改变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而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网上虚拟交往,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从而造成新的人际关系的障碍。5、人格障碍。科学家一组最新统计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其乐无穷的网上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依赖,时间越长,人格扭曲程度越大,进而产生各种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崇尚主体性和个性张扬的社会,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化,相反或许还会滋长人性中的劣根性,并可能给学生带来“人性异化”,尤其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宽容度差的青少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较大。面对虚拟世界中信息污染、信息过剩、信息欺骗、色情引诱等现状,青少年若不能自制,就会沉迷其中,导致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暴力、谎言、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进而导致“数字化”人格障碍。青少年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再加上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的渠道不通畅,我国滞后,青少年往往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并且网络技术使这些色情内容能在我们不经意间出现,青少年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这些信息。因为他们意志发展上自制力还不成熟,即便知道浏览黄色信息不利于身心健康,也还是沉迷于此,从而达到的满足。在这种驱使下,青少年极易受不健康网站和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发展下去有可能诱发障碍。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亘古不变的真理,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新生儿,同样具有这种双面的特征。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网是必然的趋势。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把其负面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网络高度的开放性与信息的混杂性使自制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网上的言行,伴随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青少年的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这一新手段,一方面发挥网络的时效性强、影响力和覆盖面大的优点,增强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一方面要注意减少或消除网络对青少年健康的负面影响,使其更好地服务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健康的娱乐,以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对待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

 

 

 

下一篇:ADHD 儿童和网络游戏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暑假儿童迷上网 心理病翻番 亲子交流很重要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