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 行为剖析

行为剖析

孩子被大人捉弄时会受到很大的心理伤害

分类: 行为剖析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8-25

阅读 :458

  千万不要去捉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即使是别人的孩子也不要去捉弄。看着孩子被人捉弄时,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孩子,不要再带他到同样的环境中去,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承担那样的挫折,做父母的,就要在孩子有能力承担这些挫折前使孩子尽量远离

  千万不要去捉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即使是别人的孩子也不要去捉弄。看着孩子被人捉弄时,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孩子,不要再带他到同样的环境中去,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承担那样的挫折,做父母的,就要在孩子有能力承担这些挫折前使孩子尽量远离这些挫折。

  家长应该明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当做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世界中,感受孩子的快乐。一般来说,“逗”孩子充满了温情,洋溢着幸福和欢乐。“捉弄”孩子,则是成人无视孩子的感受,有意地批评或者欺骗孩子,故意使孩子哭泣和害怕,而成人从中得到乐趣,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逗”孩子,不是盲目地取悦孩子,而是一种智慧的“逗”,既愉悦孩子的身心,又增进了感情。

  妈妈很喜欢“逗”自己两岁的儿子玩,她经常和儿子玩一种小游戏。妈妈和儿子分别蹲在桌子边,谁也不能看见谁。然后儿子开始数3下,当数到3的时候,他们都要从桌子的左边或右边露出头来,如果儿子发现了妈妈,就算儿子赢了。妈妈一会儿从左边出现,一会儿又从右边出现,儿子扑了好几次空。儿子后来想了个小计谋,每次都从左边出来,结果一连抓到妈妈两次,乐得手舞足蹈,妈妈也夸他聪明,儿子看上去兴奋不已。

  这样温馨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多见,而我们常看到成人用手段去捉弄一个孩子,然后看着哭泣的孩子哈哈大笑。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过一阵儿就没事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事实上,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伤害,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社会交往变得恐惧不安。

  7月的一天下午,因为家里没人照顾,佳佳的同事便把儿子带到了办公室。那小家伙快3岁了,非常有礼貌,进门就跟每个人问好,叔叔阿姨地喊个不停。因为他的爸爸要去开会,就把他交给佳佳照顾。佳佳一边工作一边留意着小家伙,发现这孩子特别专注,很乖巧,佳佳觉得很高兴。后来发生了件事,另外一个部门的男同事看到了小男孩,就开始逗他。

  他骗小家伙说爸爸有急事今天回不来了,让他来接他回家。小男孩很迷茫,眼中露出了疑惑的神情,这个同事一看更来劲了,继续说你爸爸其实不要你了,今天带你来就是要把你送给别人,谁看上你了就带你回家!小男孩听完好像吓坏了,呆呆地一动不动,佳佳看到小家伙的眼睛里充满了惊恐,接下来大家都能猜到了,小男孩号啕大哭……

  本来很有教养、很乖巧、也很讨人喜爱的小家伙却被成人无情地捉弄,眼神从迷茫渐渐变成了恐惧,其实在这一瞬间发生变化的又何止孩子的眼神,他的内心也在痛苦地挣扎,再一次面对成人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小安的妈妈周末领着小安去姑姑家玩。

  到了姑姑家的院子门口,小安的妈妈照常和门口的爷爷奶奶打招呼,小安更是一如往常的礼貌:“爷爷好!奶奶好!”

  等到母子两人走近了,一个奶奶逗小安:“你妈又要你了?不是这些天爸爸和妈妈都不要你了吗?”

  小安知道奶奶在逗她,不在意地说:“不是,他们有事去东北看姥姥了。”

  可是这个奶奶又一遍遍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并期望小安能说出好笑的话来。

  小安听奶奶这么说,就急了,边笑边说:“废话,怎么不要我!”

  小安的妈妈下意识地阻止她:“不要对老人不礼貌。”

  回到家,妈妈告诉小安:“奶奶没有恶意,只不过逗你玩而已,废话这个词很难听,是非常不礼貌的话,不应该对奶奶说。”

  小安说:“每次我去姑姑家,她总是说妈妈不要我了,我可烦她了。”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是逗孩子着急一下,一笑一哭就好了,可是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人的不信任感。虽然看似开玩笑地逗孩子,在孩子心里其实是很严肃的事情,特别是大人常常对孩子说“妈妈爸爸不要你了”。如果这种话重复得多了,孩子就会真的以为父母不要他了,从而在心里产生一种恐惧感,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绝对没有好处。

下一篇:小鬼当家应会生活技能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闷骚男的隐性性感展示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