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如果你正在考虑要听一首什么音乐来打发无聊的周日晚上,这时分别有两个人提出了建议:A是你的好友,她和你的音乐口味相似得让你惊呼知己;B是楼下卖豆浆油条的大妈,每天上班奔向早高峰的洪流时你都会听见她动情地哼唱各种神曲。
不出意外的话,你会选择A的建议,看似简单的决策情景其实揭示了一个有趣的道理:A和你的相似度高,不论在品味上还是在人口学变量上(比如你们的身份、年龄),所以在这种偏好性决策(也就是最终选择无关乎对错的决策类型)中,你会倾向于采纳和你相似的人的建议。
“臭味相投”:我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除了在决策中占有优势地位,在社交中也是这样。和人交谈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彼此微小的一举一动,从面部表情到身体语言,这些动作如此自然地发生以至于我们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做了什么,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变色龙效应”,也就是一种无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这套系统根植于我们的大脑,它的意义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并融入群体。
对于人类这种群居动物来说,模仿的重要性不亚于生活在荒原中耳聪目明得以找到食物并且腿脚灵便能够逃避天敌。“无意识模仿”到底是如何帮助我们有效交流融入他人的呢?1999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沙特郎(Chartrand)和巴奇(Bargh)发现,当参与者和实验员自然交谈时,如果实验员适当地增加摸脸或抖腿的次数,那么参与者相应的摸脸或抖腿次数也会显著增加;并且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参与者都没有察觉到自身模仿行为的存在;反过来当实验员模仿参与者时,参与者对实验员的印象以及对交流过程的评价就会有显著地提高。
总之这说明了无意识的模仿能加强个体间的相互喜爱和联系,甚至诱发个体的亲社会状态。
过度模仿是一种病
如果说上文让你有了增加模仿行为博得他人好感的念头,那么下面的研究结果可能会使你在真正实施这一行为前仔细掂量一下。
凡事过犹不及,在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模仿行为都是合适的。比如在老板面前你就不能学着他昂首叉腰一副睥睨众生的样子;在面试时,无论周围的人打出多么响亮的哈欠,你也不能肆意张开血盆大口。尤其是不能模仿别人的口吃。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一般人的大脑是非常“识时务”的,当观察到不同的情绪时,它往往只允许你模仿正面的或者亲社会的情绪(如开心或悲伤),却并不模仿愤怒和敌意的情绪。那么,有没有人不分好坏对一切行为都来者不拒一律加以模仿呢?有。当一个人的控制功能出现了问题,比如临床上所说的仿语症(echolalia)和模仿过多症(echopraxia)的行为障碍。
大脑的额叶是个体感知社会信息最重要的脑区,临床上的这些证据暗示着个体社会信息感知功能与无意识模仿的控制密切相关,医学上额叶受损的病人常常患有“模仿过多症”,即对观察到的所有动作都有强烈的模仿倾向。他们会不合时宜地不断重复交流对象的言语和动作,可以想象画面应该比卓别林的默片还要滑稽,最终导致交流失败。
说到钱时,模仿要当心
如果你已经确定自己没有仿语症或者模仿过多症,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只模仿微笑点头等友好行为,为什么有时候在交流中却并没有受到传说中“春天般温暖”的礼遇呢?回想一下自己,虽然大多数时候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但有时候看到有人和自己一样却会觉得很讨厌。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因为我们感到了威胁。这些和我们相似的行为,可能有着和我们相似的目的。格罗宁根大学的刘嘉(音)和明尼苏达大学的凯思林·福斯(Kathleen D. Vohs)等人联合研究发现,当提到钱的时候,人们会对模仿者格外敏感。
实验前,他们让参与者先在电脑上填一份问卷,两组参与者填写的问卷背景分别是钞票和贝壳,随后每个参与者与一名同性交谈10分钟,后者在实验中会不明显地模仿前者的一些细微动作。结果发现,那些所填问卷的背景是金钱的参与者,他们对于别人模仿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更敏感,并且在交谈中会产生更明显的受到威胁的感觉,事后对与其交谈的对象的评价也更低。这是因为当参与者被启动了金钱的概念后,更喜欢保持独立性而不是和他人存在相似。
所以,下次在交谈中你可以通过模仿来获得更加良好的印象,但前提是不要让对方感到威胁。
(龚艳丽)
下一篇:紧张时都会有点小动作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丢三落四因压力大 21天攻略让你告别恶习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