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伊萨贝拉·菲利奥扎 Isabelle Filliozat,是从事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治疗专家,著有《心灵的智慧》、《幸福的演变》等书。
22年来,我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十分简单,就是帮助每个人修复与真实自己之间的联系。比如娜娜,情绪低落,吃得过多,她不幸福。为什么?她有“客观来说”不错的职业、很棒的丈夫、漂亮的房子。但是“主观来看”呢?“我从来都不觉得在自己的位置上。”她这么说。
我竖起了耳朵——这常常是那些没有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只是沿着别人给他们划定的道路生存的人说的话。
娜娜吐露了隐情。她的丈夫是个聪明、英俊和善良的人,但他们有两个月不说话了;她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她是偶然选定这个方向的,唉,她并未从中体会到开心。可是她并没打算换个男人或者换份工作,她无法想象不同于现在的生活。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她从没学过如何面对困难。“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需要安全感。”她说。我问她有什么梦想,她幻想着,举出了“表达自己,跳舞,哑剧……”而且她已经练习过。是的,她演过一出戏。那是何等的快乐……但是:“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这样不严肃。”
品行端正,有个丈夫,有份可靠的工作,还有个严肃的生活,但她感到厌倦了——她变胖了,她性情忧郁——这才是不严肃的。让我们真正严肃起来吧。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我们的梦想都是严肃的,它给我们指出我们在这世界的位置。
娜娜曾在一个舞蹈训练班上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悸动,但是,被自己的观念束缚着,作为自身恐惧的囚徒,她说了“不”。太多时候,像娜娜一样,我们没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没有追随生活给予我们的提示。我们不敢相信它,而是让畏惧给我们刹车。
对生活说“是”,就是对我们身上的真实说“是”,就是接受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通常也就是对社会习俗说“不”,对他人的期望和投射说“不”,对习惯和安全感说“不”。
我们过于轻易相信,如果每个人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社会就会无法运转。这是在忘记人类的多样性。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医生或律师。我们个人的命运不一定都是伟大的或者别出心裁的。每个人有自己的愿望,每个人有自己的梦想。
只是,各种各样的担心纠缠着我们:我们会成功吗?我们这所房子买得太贵了吧?我们会遗憾吗?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个好主意吗?可是,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实际的风险(而不是幻想出来的风险)有哪些?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人们从来不会为对生活说了“是”而感到遗憾,即便是在失败的情况下。当人们处于幻想的涌动中时,会感觉充满活力。如何知道所走的路是否正确?人们对生活说“是”,疲惫就会失去踪影,紧张就会烟消云散。
请注意,要想在实现我们梦想的道路上前进,我们需要经常放下过去留给我们的包袱。如果做旧日创伤的俘虏,我们将不进反退。
绢子为她去世的儿子而哭泣。那个不幸的日子才过去不到半年。她不想准备中秋家庭聚会,不愿出门。她的丈夫指责她拒绝生活……他板着脸,他想“忘记”。其实,正是他在拒绝生活。他逃避痛苦,在将逝者理想化的过程中停止了哀悼的进程。他频繁地贬低还活着的女儿,不给予她应有的评价。在封锁自己感情的同时,他抑制了第二个孩子的发展。
对生活说“是”,并不总是消遣、欢笑和舞蹈,有时也会是哭泣、颤栗、喊叫和表达愤怒。要对生命的运动说“是”——对春日的奔放说“是”,对夏季的活力说“是”……以及对秋天的死亡说“是”,对冬天的寒冷说“是”。
斯瓦米·帕济南帕德:对一切说“是”
“当一件事发生时,首先要接受它——这是事实。要对一切说‘是’。当你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件事时,你就不会感到痛苦。”斯瓦米·帕济南帕德(Swami Prajnanpad)这样说。
这位学物理出身、热衷精神分析的印度教大师的智慧,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说“是”——对所有去的事物说“是”, 对所有来的事物说“是”。“人们只能通过实践去了解一个东西,因此,我们必须对它说‘是’,迎接它。”大师解释说。一种接受的哲学,一门生活的学科,要义在于消除心中的拒绝、不理解、反抗,接受痛苦,让幸福感更强烈。
“我们想要令人愉快的东西,不想要令人不快的东西。因此,我们使生活变得贫乏起来。”斯瓦米·帕济南帕德说:“活着,就是体验。快乐总和痛楚相伴。只有当我们了解了痛楚时,我们才会重视快乐。只有遭受过烈日酷热的人才会珍视阴凉处的凉爽。”
“幸福地活着,其实是不抱希望地活着。”他还说,准备迎战理想主义这个妨碍人们生活在现在、“将你同你自己分裂开来”的毒药。宁愿同自己的现状协调一致,而不要反复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做一个“是自己的人”,对自己说“是”,并体会所有穿透我们的情感。斯瓦米·帕济南帕德说:“不要部分或全部拒绝自己。如果你这么做了,你就不再能成为你自己。”
禅,彻底如实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支派,却完全是中国化的产物。它摒弃佛教教训的全部宝藏,传承不依据任何文字,因为它认为这些教训只不过是对于心灵的二手注解,而心灵本身才是开悟之源,是确当的研究对象。因此,禅的实践方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是作为一切之基础的东西,是我们在心理上对思想与感觉向深处挖掘,最后达到的底层;“性”则是我们的本体认识所能够认识的界域。
当我们见到了心,就见到了性;当我们领悟了性,也就领悟了心;它们是同一的。彻悟心的人,每一个举动都与性完美相合,这样的人就是佛——“觉悟者”。心、性、佛或佛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表达同一个观念,即“是”——大肯定。
禅认为,我们一切思想都是以有与无的对立为开始。没有这种对立,我们就不可能有推理行为。只要我们还停留在相互对立的世界,我们就永远不能觉得满足,常常被不安感所骚扰。禅希望我们从内在体验到,有与无的对立状态是超乎智性与思辨描绘的。禅要我们做一个完全的激变,先站在禅体验本身,观察有无对立的世界——事物的一般秩序在此处完全倒转:原来积极的现在变成消极,而原来消极的现在变成积极;“空虚”即是实在,“实在”即是空虚。这个变迁的世界,其价值不再是永久的,世俗观点所认为的好与坏也不再是好与坏,因为它只是一个相对价值。在禅体验之后,一种全新的事物秩序显示出来,方向有了全然的变化,而结果是对于这变迁与繁复的相对的世界,会从永恒的观点去观照。
禅既非肯定亦非否定,禅即是事物的本来样相。禅是彻底如实的。
禅讲自然。自然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构成人的客观世界。自然缺乏意识。它只是芦苇,而不是“思想的芦苇”;它不懂偏袒,并拒绝离开它不可避免的道路;它是不和解的,而是人必须同自然和解;自然的“必然”是绝对的,人必须接受它;自然从不思虑,它直接从其自心中发出行动——不论这自心的意义是指什么。就此而言,自然是神圣的。它的“无理性”超越了人类的疑虑或暧昧,而在我们对它的领受中,我们超越了我们自己。
(龚艳丽)
下一篇:口德决定人生 一身正气才能走好运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给幸福安一个屏障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