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灵探秘

心灵探秘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

分类: 心灵探秘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10-17

阅读 :335

  编者按:即使忙得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压缩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赶回家过年?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办盛大婚礼?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地庆生?这些仪式,是例行公事般的繁文缛节,还是心灵休憩的港湾?本期,心理学专家就为您解读,仪式,对我们的心理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

  德国心理学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认为,在当代社会,有规律的重复且有象征意义的社会活动,不管是被叫做“庆典”或是“风俗”,其实都是仪式。除了宗教仪式,还有过渡仪式(出生、结婚、死亡)、定期仪式(春节、生日、国庆节等),以及一些更个人化的日常仪式,如睡前给孩子讲晚安故事,开工作例会、做年终总结等。她也指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当传统生活所带来的安逸感几乎消失殆尽时,搭建出特殊心理空间的各种仪式,也是修复身心的心理治疗手段。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汤永隆则认为,缓解焦虑是仪式得以延续的心理需求之一。过去,人们会请巫师作法消除病痛,而如今却很少见。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疾病对古人来说,是超出能力掌控的存在,对此,他们会恐惧,焦虑,于是需要一个仪式来化解心中的不确定,并寄托美好的愿望。而科技进步以后,多数疾病可以被治疗,与驱魔作法类似的仪式也就逐渐走向了消亡。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岳晓东表示,人们在潜在意识里,都会有三种基础心理需求,即归因、暗示和安慰。这在各种仪式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很多地方过年要烧高香,为新年祈福,只要这一年风调雨顺,人们就会觉得是烧香起了作用;而一旦遇到坎坷,则归罪于没有烧好香。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归因心态在作怪。另外,有些地方的葬礼有“做七”仪式,从心理学上说,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预示告别完成。安慰作用则在很多仪式中都有体现,如葬礼上的告别仪式等。

  过年让岁末添喜悦

  眼看春节临近,还上着班的人多半开始心里“长草”:得想办法赶紧买票,得带点什么回去给爸妈,春节期间还要安排几个聚会……“其实,细想想还真没什么很期待的。现在过年就是走走形式,拜年电话少了,短信肯定也都是群发的;年夜饭花上一整天煎炒烹炸的少了,都偷懒去饭店;春节联欢晚会也没啥看头……”最近一直泡在商场超市里“血拼”年货的杨先生这样说,“但也奇怪,不走这些形式,一年还真感觉没完,心里就不对劲。”

  是的,我们再怎么抱怨年味不那么浓,但吃年夜饭、放鞭炮、看春晚、给压岁钱这些过年环节我们还是会一个不落,全程跟进。汤永隆说,相传“过年”源于人们庆祝自己没有被恶兽“年”吃掉。而现在,注重辞旧迎新的过年,除了仍有庆祝我们还“活着”、追思祖先外,更多地被演化为集中地交流感情、增加喜悦、祈求好运的仪式。

  就拿放鞭炮、舞龙舞狮来说吧,本身是一种驱除“年”的手段,而现在主要是营造喜悦、热闹的年味。比如北京曾经禁放过鞭炮,如今也有条件地开禁了,只因为没了鞭炮声,这“年”过得就没味了。没了年味的“年”,即便过了,心里也总会觉得缺点什么。这就是人们潜在的心理需求在起作用。

  实际上,不仅是过春节,其他节日也都有着类似的存在价值。比如,西方的圣诞节同样是在庆祝“活着”,情人节则是在向心爱的人表达情谊和祝福;而我们的“元宵节”、“中秋节”都是在给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一个机会。

  婚礼让新人更坚定

  结婚,应该是人生中除了出生和死亡,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因而,即使是以“极端理性”自称的小玉,在婚期将近时也开始动摇了,“你说吧,花一大笔钱买钻戒有什么用?黄金还有升值的可能,钻石除了亮一点,就是块石头。可要是不买,或者买个‘微钻’对付一下,我还真对这段婚姻没底。”

  中西方的传统婚礼仪式不尽相同:中国人结婚讲究穿红,西方人多穿白;中国人牵红线,西方人套戒指……但不管仪式上有千差万别,人们寄托的心情却是一样的。

  在汤永隆看来,婚礼的主要目的,是当众庄重确认,双方的决定是慎重的,感情是深厚的,以此强化自己“告别单身,从此和另外一个人绑在一起”的信念。从理论上说,婚礼仪式越繁琐,这种心理强化的作用就越强,将来在一起走得更远的机会也更大。反观现在,年轻人怕麻烦,有些领了证却不愿办婚礼,就请亲友吃顿饭。汤永隆认为,婚结得如此轻易,难免会让人有种“付出很少,就不够珍惜”的思维倾向,离婚自然也就随意多了。

  岳晓东则表示,婚礼有其收获祝福(收取结婚礼物)、感恩(拜谢父母)、寄托希望(互赠戒指是因为戒指没有终点和起点,象征永恒的爱情不灭)的深刻意义,新人们不要被“走形式”、“收份子钱”这些表面看法所左右。

  寿宴让老人得安慰

  什么人喜欢过生日、办生日宴?孩子和老人。只不过,人不同,生日宴的意义也不同。

  对于孩子来说,生日是喜庆的。在这一天,不论是平时多么普通的孩子,都能成为焦点,他们得到祝福,收获礼物,吃上甜甜的生日蛋糕。即便总是严格要求的家长,在这一天多数也能网开一面,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在这一天,家长也是高兴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意味着自身血脉的成功延续,是值得炫耀的。

  对老人来说,寿宴则变成另外一番考量,它更像是给老人一个召集子女的理由。这些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生命正在走向衰弱,此时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关怀,最怕的是分离和孤独的焦虑,而这两种需求正好可以借由办生日宴来满足。在寿宴中,老人高兴的不在于庆贺自己的六十或七十大寿,而在于见到子孙满堂后的心理慰藉。拍张全家福,留住这个瞬间,同样也是欣慰于这种生命的成功延续。

  小仪式让我们感觉安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些程序化、有象征意义的活动,让我们更有安全感和可控感。

  年会。汤永隆认为,它的出现,源于社会竞争的重压下,一个企业寻求存续的需要。总结过去是为了看到成绩,坚定信心,同时也是为了发现问题,期待突破,给一年来的工作画上一个句号。

  清扫房间。清理房间往往意味着把生活中累赘的东西赶走,并建立全新的希望,以此迎来一个新的开始。许多家庭有定期全家打扫卫生的习惯,这样往往能带来更为生气勃勃的家庭氛围。

  睡前故事。上床睡觉对孩子而言,是从熟悉、安全的环境迈向黑暗、不确定的过程,如果父母这时能亲亲孩子,或朗读一些东西或唱首歌,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长大后也更有集体感,可以克服个人主义带来的孤立感。

  葬礼让生者释放悲伤

  葬礼,绝对是最不受欢迎的仪式。那它又为什么要存在呢?汤永隆说,因为人们需要一个场合宣泄悲伤。

  在死亡闯入生活时,任何人都是准备不足的。各地方的丧葬风俗并不一样,但守灵、祭拜三天都是中西方共有的告别仪式,通过这些仪式,生者有充裕的时间、亲近的空间与亡者深深道别。念及过往的回忆,想到今后的种种,你可能哭泣、嚎啕,甚至哭到虚脱,即使不爱哭的人也会泪往上涌,但这都是摆脱过去、接受新生活过程中免不了的痛苦。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告别仪式,生者更容易一蹶不振或颓废沮丧。所以,不管中外,即使亡者是客死他乡,亲友也尽量要把他运回故里安葬。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病人。”汤永隆说,这个人在亲人的葬礼上负责全部的组织工作,从开始到结束,一直保持着理智,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然而,此后几年,他走不出过去,一直快乐不起来,没办法交新朋友,老朋友也逐渐疏远,生活得很痛苦。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滕小兰)

下一篇:“不要脸”可以换来长寿?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