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夏娃给亚当吃苹果的时候,说的可不是“这个苹果很好吃。”也不是“我想让你尝尝这苹果。”,而是:“你一定会喜欢这苹果。”结果亚当就吃了。交流时再朝对方多走一步,这在信息过剩、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的现代生活中,格外重要。
一次很可惜的讲座
前不久,我去参加一个心理学研讨班,大周末的,起了大早,打60块钱出租从北京西城到南城,可见题目对我多有吸引力。可是真正坐在会场里时,却闷得快哭了。上午8点到12点,4个小时8个讲座,30分钟一场,有的还拖长了些。很多非常枯燥和理论的内容。有几场是这样开头的:幻灯打出来一连串“……的定义”,然后讲师照着念。
置身当年医学院课堂,不过既然听完了没考试,自然也就不会拿出当学生的刻苦劲儿,自己集中注意力硬往脑子里塞。我频频看表,如坐针毡,甚至想,这要是在家看电视,早不知换台多少次了。
想起美国《华尔街日报》对记者的培训:“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一定要记住:如果读者问的是时间,你不用告诉他们钟表的制作原理。”
当然头头是道地解释钟表的制作原理,证明你是专家,很有本事,特牛,但问题是,你并没有懂得我的需要,或者,并没有真正尊重我的需要。
我为那天的几位讲师感到可惜。他们的讲座中的确包含了一些非常重要和独到的内容,但没能成功地传达给听众,至少没能成功地传达给我。我的感觉是,辛苦地走在一条小路上,寻找隐藏在路边草丛里的一粒粒珍珠,还时不常冒出来一些深奥的词汇,绊得我一个个跟斗。很容易就动了放弃的念头。
现代生活中,朝对方迈一步做交流格外重要
交流专家Leil Lowndes有一次迷路,她试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问路,“劳驾,我找不到金门大桥了。”“劳驾,金门大桥怎么走?”和“劳驾,你能告诉我金门大桥怎么走吗?”以最后一种方式问路,她得到了更友善更热情的帮助。
她认为,前两种问路的方式,需要对方在大脑中完成一个思考的过程——吸收这个信息:“这人找不到金门大桥了”,对这一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这与我有什么相干?”“我该做什么?”而最后一种方式却朝着对方多走了一步,替他完成了这个思考的过程。
对人类来说,思考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即使是对有人问路这样简单的信息,我们的大脑也会本能地避免“绕路”。所以,你朝对方多走的这一步,不但更容易引起对方的积极回应,也更能让对方产生被尊重的感觉。
她说,夏娃给亚当吃苹果的时候,说的可不是“这个苹果很好吃”,也不是“我想让你尝尝这苹果”,而是:“你一定会喜欢这苹果”结果亚当就吃了。
交流时朝对方多走一步,这在现代生活中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信息量几乎总是过剩,而注意力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从一大堆艰深的理论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实在是支付不起这样的奢侈。
朝读者和听众多走一步
当年从医生转行做杂志的健康编辑时,我的稿子常常被主编打回来修改:能不能再改得通俗一点?直白一点?有趣一点?其中的医学名词和概念,有没有可能用普通人一看就懂的方式来表达?想像你的读者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她的生活中有什么需求?为什么她要花钱买本杂志来读这篇文字?这篇文字中有哪些信息最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其中有没有故事?有没有戏剧性的冲突?
如果你想向读者介绍一种疾病,千万不要告诉他关于这种疾病的生化、免疫和诊断标准,因为他们并不打算把自己变成医学专家,他们只想知道:这种疾病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什么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看医生的时候可能会接受哪些询问和检查?这些检查痛不痛?贵不贵?
文章当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人?请把它放到最前面,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他们继续看下去。很感激这些训练,它让我看到,如果一篇文章能朝着读者的方向多走一步,会达到怎样的效果。所以我相信,那天的讲座,如果能朝着听众的方向再多走一步,效果会很不一样,比如:
了解听众是些什么人?他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来听这个讲座?既然他们不是为着参加考试,而是出于某方面的兴趣,用周末的时间来学习,那么对定义,理论这些学术上的信息,应该尽量做减法,而详细讲那些对他们来说最急需最实用的部分。
尽量避免抽象的名词,比如,情况、反应、常态……句子越短越直白,越像面对面聊天越好。把最吸引人注意的内容放在开头,这是兴趣最新鲜的时间,绝对不要用“定义”一类的东西来占用这段宝贵的时间。
总有办法让你的话吸引住对方
虽然幻灯是演讲最常用的辅助工具,但用不好也可能喧宾夺主。第一,幻灯很亮,演讲人的脸就会隐没在暗影中,让听众看不清他的表情,不利于交流。第二,尽管幻灯会显得演讲人准备充分,但有太多的演讲人,倾向于看着幻灯照读,这就失去了现场发挥和与听众互动的机会。
曾有演讲专家说,听众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5分钟,所以,如果讲座有半小时甚至更长的话,就得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在后半段时间里,听众会纷纷走神。不过,如果能加入一些与听众的互动,情况就会不同,在我听过的演讲中,有2种方式最容易吸引我的注意力。一个是,提一个我关注的问题,比如一次听销售的演讲,演讲人问:“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想挣大钱?请举下手。”还有一种方法是提出一个困难的处境。从前学习医学伦理时,教授曾问我们:“如果你发现病人得了性传播疾病,她要求你不要让她丈夫知道,这时应该怎么做呢?”当我并不全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有机会参与其中,兴趣就会完全不同。
通常认为学术演讲是理性的,客观的,分析的,不关“情绪”什么事,但其实最吸引人的,常常是那些带有“情绪”的部分。《华尔街日报》对记者的培训中说:“在开始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如果你对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发展情况感到可笑、怀疑或愤怒的话,试着明确是什么因素导致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跟着你的感觉走,这些感觉将很可能把你的报道和写作引入新的领域。”
记得当年学精神病学的时候,老师说,精神科医生治疗抑郁,疗效可达70%以上,而内科医生治他们最拿手的大叶性肺炎,疗效也不过如此。他说,“别觉得精神科医生没什么成就感,我们能帮病人的,并不比一个内科医生少。”
十年过去了,当年苦苦抄下笔记,为考试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早就还给老师了,而这几句话,因为其中包含的强烈情绪,至今言犹在耳。
(邓碧琴)精彩推荐
权威调查:5%毕业生想过自杀 强档测试:你最迷恋哪种女人? 心理学家为你解析十大梦中“鬼” 最实用:从睡相看能看出人的潜意识 揭谎!娱乐圈大牌明星都是说谎精 职场攻略:怎样从小动作看穿上司心思 他不行是你错?男人下半身压力源于女人 暴强!如今的大学生为减压去裸奔下一篇:性解放后遭遇“性冷淡”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人为什么喜欢看色情图片?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