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灵探秘

心灵探秘

中国人过节为何意在别处

分类: 心灵探秘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9-10

阅读 :300

  人心与人文

  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生活世界

  饱含中国人团圆期盼的中秋节刚过,国庆节就悄然而至。细心的你会发现,我们所熟悉的节日正在慢慢改变味道。在各类媒体上,假日经济的繁荣景象,对节日腐败的警惕,开始超越节日本身,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回溯传统,中国人的“过节”,本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庆祝,或祭祀。然而,如今的中国人过节,却常常是意在别处。我们中国人过节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在“过节”的本义之外赋予其别的意义呢?

  在孩提时代,我们便开始喜欢上过节,年幼的我们虽然对人世懵懂无知,却清楚地知道,过节很快乐。

  不知怎么发生的,每当过节的时候,大人就突然变出许多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也不知什么原因,每当过节的时候,大人就突然张开了笑脸,对我们温柔体贴,关怀备至,有求必应,既往不咎———在大人眼里,我们小孩似乎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过错”。

  过完了节,一切似乎恢复了以往的状态,不,是比以往的状态更加无聊了。好在还有下一个节日,下下一个节日……真想天天过节。

  童年的印象让中国人成年后主动地以过节的名义营造、享受快乐

  有意思的是,我们中国人不仅在年幼的时候将过节与快乐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到成年后则开始自觉主动地以过节的名义营造、享受快乐,尽管这种快乐的背后也必须付出一定的营造成本或代价。

  的确,对我们中国许多人来说,过节就意味着有了天经地义的休假,于是乎可以从辛苦、繁忙的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可以一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可以呼朋唤友共度快乐时光,可以外出旅游、行走天涯,可以……

  此时,某某节日的来源及其纪念内容已并不重要,关键是值得纪念、庆祝的节日本身似乎可以引申出这样的潜台词:这个节日不是要纪念、要庆祝吗?那么我们当然可以尽情营造、享受快乐,不但表达了自己在这样一个美好节日的情绪状态,由此也凸显且记住了这难忘的日子!

  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不仅可以尽情地过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而且可以毫无心理阻碍地直接拿来西方人的节日。什么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不论其背后的宗教情怀如何,我们过了再说,过什么节不都是过么!

  以过节的名义营造、享受快乐,当然是好事,只是如果乐不思蜀、得意忘形而全然不顾节日本身的纪念活动,岂非喧宾夺主?

  中国人倾向于利用节日来进行关系认同的维护和调整

  如果说我们中国人以过节的名义营造、享受快乐尚与过节的本义勉强有一些牵挂,那么,我们中国人以过节的名义进行关系认同的确立、维护、调整则与过节的本义就相去甚远了。

  这里所谓的关系认同,是我们中国人自我认同的一种基本方式,指人们通过在心理上认可、接纳、卷入、看重、依赖甚至依恋的方式,将某种特定的人际关系确立为自我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于人际关系本身同时蕴涵了名义上的既定关联(如同学、同事、同乡等)和实际上的互动状态(包括权力关系、利益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关系等),因此,人们认同某种人际关系,就是同时在心理上接受这种人际关系的既定关联和实际的互动状态。

  譬如,我们认同某人是自己的领导,当然不是说突然认识到双方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而是心理上有意或无意接受了双方实际上存在的权力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能认同他(她)是朋友,则是心理上不经意间将权力关系做了一定的区隔,同时自然而然接纳了双方实际上存在的一种平等情义关系。

  显然,关系认同一旦确立并非就一劳永逸,关系认同很有可能随着时空、情势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对关系认同的精心维护和随机调整。毕竟“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情形是少数,绝大多数情形是“日远日疏,日亲日近。”用老百姓的话说:“走亲,走亲,越走越亲。”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中国人的关系认同与欢度节日的微妙结合。大体上说,我们中国人以过节的名义进行关系认同的确立、维护、调整主要包括:向亲朋好友、同事、领导表达节日的问候;人情往来、相互请客送礼;相约聚会、一同出游等等。

  我们知道,西方人过节是完全可以一人独立完成的,而且,其高潮往往是每个人独自在内心里默念、承诺节日的精神实质。然而,我们很难想象中国人喜欢独自一个人过节,独自一个人默念、承诺什么。我们中国人过节总盼望和其他人一起共度,在各种微妙的节日气氛中,中国人的关系认同悄然完成新一轮的锤炼、转化、升华。

  以过节的名义进行关系认同的确立、维护、调整,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刻意利用节日,无疑是对节日的不敬,也是对关系对方的不尊重;如果是被动、无奈地卷入关系认同的表面化程式当中,又岂非太累?

  “过节”让中国人理性识别判断的能力下降,有意无意的本性流露值得警惕

  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总有一些人或团体、商家乃至媒体假借过节的名义,进行实际上完全与过节不相干的勾当,如行贿受贿、虚假广告、恶意诱导等,从而达成其别有用心的目的,而这种假借过节名义的“别有用心”策略,自有其一套“逻辑”,或者说是抓住了我们中国人过节的某些特性。

  我们人类这种动物在情绪高昂和低落的两极时确实是处于最容易被改变、最不设防的状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经过多少年文化积淀的节日就是这样一种注定要令我们情绪高昂的时机。

  每当过节的时候,有时甚至一旦意识到要过节了,我们身体内的植物神经、肾上腺素就特别敏感、活跃,情绪会莫名其妙地激动,自然,我们的理性识别、判断能力就下降了许多。似乎只要有人亮出“过节”的幌子,其以下一切皆顺理成章,哪管他是不是别有用心。且不管是多少钱的月饼、粽子,多少钱的高档宴席,多少钱的歌舞晚会,多少钱的豪华游乐,照单全收,过节么!

  当然,面对“过节”的幌子,我们中国人并非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也就是说,有时我们其实也早已洞悉“过节”幌子背后的企图,可谁让我们不少人自身就有刻意利用节日尽情快乐、潇洒一回的特性呢?所以,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是“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如此而已。

  在我们这样一个公开强调伦理、讲究人情的文化中,不管是乔装行贿还是暗示索贿,大家心照不宣,都因“过节”变得自然和自欺欺人,这时“过节”就离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的本质越来越远,这些倾向值得现代中国人时时警醒。

(贺凤丽)

下一篇:丈夫在性方面的“害怕”心理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性爱时呻吟的三个原因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