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考前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训练
分类: 学习问题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9-15
阅读 :394
一、考生考前心理状态分析
考前状态,是指在考试开始以前,考生由于对考试的认识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使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神经中枢兴奋的变化。物质代谢过理的变化,脉搏、呼吸、血压、体温以及汗腺活动、血糖水平的变化等。
这一系列生理过程的变化,是由大脑皮层中进行的神经过程向低级部位扩散而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因此,伴随着考生对考试认识所产生的情绪而来的是机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对即将开始的考试有较大影响。
考生在考前有以下四种状态:
1.过分激动状态。常表现为情绪体验强烈而紧张、心跳加快、情绪状态不稳定,考生如果处于这种状态,往往注意力失调、心不在焉、不能控制自己。这种状态是刺激物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过度升高,使大脑皮层对植物性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的结果。其产生与考生的能力水平程度、复习准备情况、临场经验、个性特点和意志品质有关。
2.淡漠状态。这种状态与过分激动状态相反,表现为情绪低落,所有心理过程都进行得非常缓慢,软弱无力。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缺乏信心、心境不佳,知觉和注意过程的减弱,不果断,甚至不想参加考试。这种状态同考生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有关,其产生是由于过度疲劳或考前复习过度而引起的。从心理上的原因来看,往往与考生对考试的不利方面想得太多,又没有解决的办法,缺乏顽强的意志有关。
3.盲目自信状态。主要表现在对考试的艰巨性和困难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盲目自信,处于这种状态和考生不准备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克服困难,注意强度下降,知觉、思维迟缓、这种状态对考生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不利。
4.最佳竞技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考生对面临的考试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清楚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有全力以赴参加考试和争取成功的愿望,处于这种状态的考生,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来临的考试上,注意范围增大,知觉的敏锐性提高,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具有稳定、增力的情绪。这种状态是由于皮层具有与任务相适应的神经兴奋过程,这种神经过程又有最适宜的灵活性,并以相应的抑制过程来加以平衡,从而表现出思维活跃,精神饱满,记忆力增强,注意集中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对考生考试水平的发挥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考生考前的心理准备
1.知己知彼,充分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明确考试的具体要求;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分析研究自己考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2.确立良好的应试动机,考生参加考试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考生如果有崇高的社会动机,就能为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状态创造条件。
3.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考场的气氛,试题的难易程度,考生为了争取考试成功经常处于成功与失败的迅速变换的激烈斗争中,其情绪会发生激烈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考生有积极或消极影响,这些情绪体验直接影响到考生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考试中的心绪不安,会导致考试的失败,因此考生要力求形成自己的考前所特有的情绪振奋感。
4.树立必胜的信心。信心是发挥考生应该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无信心会导致考生心理过程的混乱,影响自己实力的发挥,甚至招致失败。造成考生无信心的原因有:自己实力不足,缺乏临场经验,过去考试失败而产生的必理障碍,过高地估计考试的难度,对自己产生怀疑等,树立信心;首先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其次要加强自己的复习准备,再者,可通过一些模拟考试,使考生适应,可以预防考生考试无信心的现象。
5.培养应试意志,顽强的意志在考试中特别重要,平时就要培养适应紧张环境,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三、考生的心理训练
1.什么是考生的心理训练?从广义上说,就是有意识地对考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考生争取考试的优良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讲,是使考生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使自己能更好地进行考试复习和顺利完成复杂的考试任务。广义的心理训练包含狭义的心理训练,狭义的心理训练是广义的心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对考生的心理上施以影响的教育过程。
实践证明,考生参加考试不仅要消耗很大的精神、体力,而且也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考生对复习和考试所需要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得不好,即使作了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也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心理训练也应发展考生心理品质的客观需要而产生了,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考生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心理品质是提高考生的应试竞技水平,参加考试的心理稳定性和心理准备程度达到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
培养考生心理稳定性的品质,包括培养在极度紧张条件下能保持甚至提高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应考能力和效果。心理准备程度是指参加考试时,心理训练已经达到最高水平,它要求考生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完成考试任务所必需的其他重要品质以及随意控制和情感行为的能力发展到了高度水平。
3.心理训练的任务在于:促进和改善考生的专门化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智能力,这些心智能力是提高考生的知识、能力、应试技巧达到高水平所需要的;形成考生的个性特征,并使其在复习和考试的艰苦困难条件下,能保持和提高复习效果、考试水平;在复习和考试中使考生具有适宜的心理状态;发展在极度紧张活动时控制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使考生获得考试的有关技巧、知识;在班集体中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加积极上进的气氛。
4.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发掘的内在潜力,训练考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使自己进入最佳应试状态,以利在考试中超水平的发挥,取得的成绩。
心理训练对考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有助于考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考生的心理状态是容易变化的,其变化是受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和影响的,在极度紧张的条件下决定考生行为特点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个性特征,通过心理训练能提高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考生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考生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考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5.考生的心理训练可分为一般的心理训练和临考前的心理训练两类,一般的心理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考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有效参加考试的心理准备状态。具体任务有:(1)培养考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2)改善知觉过程,尤其是对该考试有重要的专门知觉过程;(3)发展注意能力,二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及在考试中的定向能力;(4)发展记忆能力、想象、形象思维、快速和准确地记忆的能力;(5)发展情绪、意志品质,特别要发展在考试的关键时刻能表现勇敢、果断、顽强、自制、镇静和争取胜利的意志能力。一般的心理训练要长期进行。良好的心智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临考前的心理训练,是考前以考生现有心理水平为基础,根据考试特点而安排的心理训练。目的是使考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形成考前最适宜的应试状态或最佳心理状态,以便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取得优良成绩,训练中要使考生确定考试要达到的目标,建立达到目标的心理定向,形成实现目标的信心,掌握自我控制心理状态的方法,善于克服各种困难和应付突然产生的障碍,消除过分的心理紧张。
6.心理训练的原则有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和重复性原则,以及个别对待原则。
为了调整和控制考生在复习和考试的心理活动,使考生的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最适宜的兴奋度,就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考生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利用语言,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我们知道,人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正常与否,都依靠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得是否适当以及与各器官系统是否形成巩固神经联系而定。心理训练能够对这种复杂的机能系统发生影响,使中枢神经系统与主要受随意控制的外周器官之间的控制联系固定下来,并且通过系统的训练,对不随意机能过程和随意机能过程都能起作用,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训练,就能做到在练习当时以及以后出现预期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某些控制效果及支配能力有了良好的变化,不仅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机能得到了改善,使植物性器官与器官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改善,而且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器官及中枢器官的相互作用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心理训练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刊于《课程导学与思维训练研究成果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