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2. 巧用厌恶助学童
某四年级的小学生A,有一个让父母颇为头痛的难题:了教育,并有了相应的改变:在言语上、行动中,以往总是停留在抱怨、无奈的状态中,而今对孩子的进步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能够牢记鼓励为主做作业不看题目,平常有父母在身边提醒倒也可以应付,可一旦考试就糟糕了,老师不会在考试时帮他念题目,于是总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考试成绩自然惨不忍睹。可如果有人帮他念着题目他基本能一一完成。父母不知对他说了多少遍要先看题目,甚至动用了武力,可小A临阵就忘记了。为此,小A由父母陪伴来到我咨询中心。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小A的问题多半出在父母身上,长期以来的陪做功课使小A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虽说父母是为了提醒他而无奈相伴的,可这恰恰无形中成了小A的病因。咨询员一方面给家长提出了要求:改变陪读的方式,另一方面用小A可以理解的语言同他交流,使他自觉地意识到问与答的关系--
咨询员:小A你如果到外面去玩,到哪里吃饭?
小A:饭店。
咨询员:那么要小便到哪里去呢?
小A:当然是厕所。
咨询员:你怎么知道哪是饭店、哪是厕所呢?
小A:看牌子呀!
咨询员:很对,我们要看牌子才不会搞错,否则把厕所当餐馆可要闹笑话了!
(小A哈哈大笑)
咨询员:那么,小A你想不想改掉不看题目瞎做作业的毛病?
小A:想的,可是没办法。
咨询员:只要你记住:如果不看题目就做作业,就好象到厕所吃点心这句话就行了。你想试试到厕所吃点心的味道吗?
小A(哈哈):当然不想了。
咨询员:你说说看,如果不看题目就做作业,好象什么?
小A:到厕所吃点心。
咨询员:请你想象一下在厕所吃点心的味道。
小A:很恶心的。
至此,小A已将问与答的关系通过以上的比喻牢牢记住了,然后再配合其他的技巧指导使他不看题目的毛病逐日得到改善。
其实在上面的对话中包含着治疗学里厌恶疗法的原理:任何行为的产生对于个体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意义,若想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必须让他体验到这种行为对他的干扰,给他带来某种痛苦,使他讨厌原有的不良行为,然后才可能设法改变。
生活中不乏厌恶疗法,比如:发现孩子说谎,就狠狠打一顿;孩子功课不用心,就扣除玩耍时间;孩子哭闹,就训斥一番;少做一题,罚做十道......种种厌恶的目的都是要除恶扬善,但很多的方法却事倍功半或者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改变,只让他们记住了受到惩罚这一不良行为的结果,而忽视了孩子对行为本身认识上的领悟。本文中所谓的巧,就在于通过与孩子交流,要让孩子在认识上厌恶不良行为,然后才是行动指导。犹如对小A的咨询中,咨询员用情境想象的方法让小A感到难受,以此来与不看题目的惰性抗衡,用认知上的厌恶促进行为的改变。
那么,现在如果想帮助孩子改变陪做功课的习惯,你会怎样与孩子交流呢?
咨询员:你喜欢吃新鲜蛋糕,还是吃人家吃过后再吐出来的蛋糕?
孩子:当然是新鲜蛋糕了!
咨询员:那么我告诉你,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就是新鲜蛋糕;而你爸爸、妈妈给你重复讲的功课就是他们吃过后吐出来的蛋糕!是不是很恶心呢?
下一篇:学习障碍和学习困难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