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异常心理 > 自杀

自杀

善待生命 自杀现象心理透视

分类: 自杀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3-30

阅读 :546

  死亡,迄今为止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困惑,在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死亡与爱情一样,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杀是最为独特的一种死亡现象。

  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给人类造成的死亡率正在下降。同时,自杀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却日益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约37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的比例估计是这一数字的10倍。在美国,自杀是大学生死亡的第三位因素,发生率比没有在大学的同龄人高百分之五十。在我国,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仅次于事故而成为第二位的死亡原因。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来透视这一人生最为极端的悲剧现象,探究人类此举的深层心理动因。

  (一)自杀的心理过程

  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2~3岁的幼儿通常把死亡与睡眠混为一谈。6~8岁儿童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确切意义,但仍很难把死亡看作是一种普遍的、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大多数人从8~10岁开始意识到死亡的普遍存在,并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也会死亡。可见,自杀这种人类意识也是后天习得的,只有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会形成,而且人类意义上的自杀在动物界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动物没有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产物意识。动物不懂得生活的意义,动物的行为只有两种:不是为了逃生就是为了生存,而逃生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恩格斯指出:“如果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地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因此,自杀是在自觉意识参与下的人类意志行动。

  自杀动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对当事者来说极为重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引起的。人想获得某需要而正在行为中受到阻碍或中断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心理学上称为挫折。经长期的或严厉的挫折,当人的耐受力无法承受时,便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在一定的的诱因引发下,就有可能促使人逃避现实而选择自杀作为解脱的方法。因此,也可以说自杀是个体在心理处在无助状态中在特定诱因驱使下故意采取对生命自我毁灭的意志行为。

  (二)自杀的心理动因

  许多伟人、名人当他们不堪忍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重压时,便容易选择速死自杀。梵高、海明威等,都是著名的例证。亚里斯多德说:“大凡优秀的人都免不了半疯。”大多数走上自杀绝路的伟人们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并伴有诸如抑郁、自卑、焦虑、孤独、恐惧等情绪障碍,而最关键和根本的,是存在自我意识的混乱与偏移。

  有学者将自杀分为常态心理的自杀与变态心理的自杀。前者取决于客观环境因素的诱因强度和主观对心理冲突的耐受能力;后者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轻度的心理障碍有神经症、人格障碍、酒精或药物依赖、适应障碍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即重性精神病、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严重的反应性精神病等。多数企图自杀的人,多半处于神经症或忧郁症状态,即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情感上的悲观、孤独和抑郁,意志薄弱和失控的以及认识上的固执与狭隘。有关自杀的原因和动机,据统计,学校问题占27.8%,两性关系问题占16.2%,精神障碍占13.2%,家庭问题占10.9%。学校问题以男的居多,两性关系则以女的居多,尤其在青年期,家庭问题、考试问题、两性问题以及对人生的怀疑、厌世、孤独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主要动机。

  (三)自杀的心理干预

  自杀行为是社会运行过程中个体适应不良的产物。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生态的和社会文化诸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无疑,不健康的个体心理会降低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则会妨碍人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式。但不论怎样,社会环境因素对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来说,都只能是促成自杀的外在的可能性诱因,而真正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来自个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人生观、目标追求、价值崇尚、个人的生活选择倾向、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因而,除了加强自杀的社会干预,诸如应该尽量减少渲染自杀情绪、气氛的大众媒介的传播,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破除封建迷信等等以外,更应重视和加强自杀的心理干预工作,提高预防自杀现象发生的水平。

  (1)通过观察法、谈心法、调查访问法等了解和鉴别自杀高危人群,达到防范目的。

  (2)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测量仪器、心理量表等)对自杀高危人群或自杀未遂者进行心理测量。例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Beck对384例自杀未遂者的期望量表心理测量发现他们的失望分数很高,因而Beck认为失望与自杀意图的联系比抑郁更为重要。

  (3)开设危机干预电话等现代化通讯设备,及时解救处于危机而企图自杀的人。例如国外许多大城市都建立了自杀预防中心,称之为“生命线”。我国上海团市委于1992年6月中旬开辟了全国第一个24小时危机干预电话“太阳热线”以后,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开设“希望热线”、中国青年报在北京设立“青春热线”等。全国热线电话相续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导和缓解的作用,但热线电话只适应于那些能主动打电话求救的人,有很大的局限性。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心理疾病患者克服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帮助健康挖掘个体潜力,提高心理素质。我国的心理咨询起步较晚,至今也只有几年,缺乏经验积累,为此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因此,开展更大范围的更丰富更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仍迫在眉捷。

  没有直面死亡、直面人生的勇气和信心,便没有真正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就是奋斗》中说到:“只有象我这样发疯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建设的人,只有我们这些看透了和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于是乎,我们不难理解藏克家那句名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善待生命,就应该永怀真诚。它是生命中常青的不败风景。

下一篇:失恋别犯傻 为爱自杀值得吗?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导致自杀是什么原因呢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