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网络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这里仅以我校的教学实验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验一
目前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特别是教育资源的建设不尽如人意,大量的冗杂信息、过载信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快速准确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
本实验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了有效组织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向教育信息资源要质量,向网络教育环境要质量。通过建设基于Internet技术的教育网站和学生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教与学的环境。
参加实验的学生50人,其中初一、初二共10人,高一、高二、高三共40人,男女学生比例为3∶1。
实验材料包括校园网40个教师个人主页;3个校园网专题性学习网站,傲姿紫晶远程教学平台。
实验实施与数据分析有这样几个步骤:
1.组织学生对上述实验材料网站进行学习使用;
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
3.校园网络中心通过对上述实验材料网站的建立、使用情况、建设容量及点击率的历史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对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运行比较分析。
本次实验的最终结果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排列出点击率为前15名的网站,然后进行逐个的比较分析,最后找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需要重视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建设
“教师能够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主题网站积累和丰富知识、扩大信息量,作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库。这种知识库,从内容上讲,主要介绍学习方法、提供研究课题和资料,既可用于课堂做多媒体教学,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学,成为教师课堂教案的延伸;从技术上讲,以静态网页为主,降低制作成本和工作难度。
从实验材料网站的统计中,我们看到“麦田守望者”“国际大舞台与中国”“华附物理工作站”和“怡心站”等个人学科教育网站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交互式、讨论式的框架,并且能够为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提出课题研究的探索方向。这些网站汲取了国外WEB-QUEST形式的探索型学习网站的长处,体现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师生关系,应该继续探索和完善。
教师个人网站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如采用静态网页(HTML)与动态网页(ASP)编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难度较大,非专业教师掌握起来很困难。但这样制作出来的网页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究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技术难题?我们认为教师的工作应更多地注重于教育资源的收集和组织以及教学资料的编写。对于纯技术性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由学校网络技术人员向网络用户提供一种多用户的交互技术平台,包括读者论坛、聊天室、可视会议等,让教师在这样的平台上施展武艺和才华。
(二)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目前在具备校园网的学校中,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不完善、利用率不高,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要有效地组织教育信息资源为教学改革服务,必须重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应该从为教学服务出发,存储资料涉及面要广,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学校虽然可以从市场购买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但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有专门的管理班子,如学校的信息中心或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对资源库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管理,进行资料的电子化转换工作,定期地维护和更新,从网上搜索和下载更新的信息资源。
2.按专题建立网站,以Web教材形式,对专题研究方法进行指导,这种网站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
3.建立起一个以校园网网站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提高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有效地整合因特网资源,形成快速高效的专题资料库。
(三)现代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
一个好的现代远程教育解决方案,应该是先进的技术平台和适应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型与内容以及良好的支持服务三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现代网络教育平台是师生网络互动和实现网上教学的主要场所。它应该为学习者提供集成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课程开发工具,还应该提供丰富的系统和教学管理功能,以有效的管理和跟踪学习情况,为教学评价体系的实现提供保障。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有完善的多媒体网络实验环境,可采用分组讨论的网络实验环境,或者是个别化学习的网络实验环境。对实验环境的建设还包括对使用环境的管理和维护,如开放时间的限制,Internet接入的限制等。对于无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实验环境的学校,可以考虑采用托管主机的方式,建立学校自己的虚拟服务器,让学生能够在家中或其它网络终端接入,从而开展学习活动。
网络研究环境的软件建设,还需要向学生提供实时通信软件如ICQ、Netmeenting等服务。
学生研究的成果也需要有一个展示的舞台,在网络环境下必须考虑建立学校外部网接入服务器,建立“学生课题研究院”学习型网站,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环境。
实验二
参加实验的有高中一年级学生240人,其中高一(1)班、(2)班、(3)班、(4)班各60人。
同样是在前次实验的网络环境下。实验实施与数据分析包括:
1.组织学生学习高一美术课《建筑设计》。
2.在听课、收集资料、汇报总结三个阶段,对四个班采用不同的教学顺序,结合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讨论。
这种在具体学科课程中,运用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使我们初步了解到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和所应采取的步骤。同时也找出了这种实验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一)教师授课应引入集成式的网络教育平台。
实验中,高一(2)班、(3)班、(4)班,在采用了网络教育平台和网络环境的情况下,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质量明显高于不使用网络环境的(1)班。可以说,以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为依托,以信息资源库和教师网站为后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为教师实现网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备课和组织教学的环境,通过集成在系统中的E-mail、BBS进行非实时的学习讨论,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备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教育平台来体现,同时利用学习跟踪功能,进一步完善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分布式学习的环境和协同工作相互结合的过程。因此,有一个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和通讯手段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学生与教师的一个重要交流园地,也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平台。
(二)应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人们通常认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科研究学习过程中实现的。但通过本实验结果可知,应该通过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实验过程中,3班和4班采用的教学有所不同,3班事先在信息技术课上得到适当的信息技术培训,而4班则没有专门针对信息收集的问题进行过培训,而是依赖常规信息技术课所掌握的技术。从实验结果分析,没有经过相应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的班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不佳,学习者就如打一场没有准备的仗,把研究过程的时间都浪费在技术学习上了。
目前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实践基地,也向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能与协作技能的培养。这两种技能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活动所必须的。信息技术课教师除了传统的计算机技术教学以外,还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这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简单的分工合作,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协调进度,共同学习、讨论和加工信息。只有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学生才具有在学科课题研究中专心致志地开展活动的能力。
(三)把握网络切入教学的时机,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科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需要更为充足的交流与研讨的时空。学习者既需要同步的集中交流,也需要随时随地的异步沟通,既需要与身边的人合作,也需要更大范围内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讨论式、演示汇报式和模拟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将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师生直面交流的时空,在这类学习、探讨基础上的研究汇报总结,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另一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安排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到网络实验室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加工。从教学的时效性看,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低效的,在有限的40到45分钟时间内,学生的收获也不多。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更适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种训练课程。因为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理解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可“为网络而网络”。网络只是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工具,对于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时机,更多地适用于课余时间(非实时性的),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资料和问题进行理解与消化。
(四)为学生提供研究成果展示的大舞台
学生成果的展示与分享需要更为便捷的途径,我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空间,在“学生课题研究院”网站中开辟学生自己的网上成果展示区。这样,一方面对学习行为与成果进行积极肯定,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渴望,都希望自己的成果更好地推广并服务于社会,从而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成果展示区的开辟,无疑为学生的学习、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学习评价将更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发展。
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很容易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来体现,但我们更多的是提倡学生得到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体验”。这种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转变性发展”;评价的基本方式不是“确认”而是“对话”,并且主要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的分数与等级,而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过程的跟踪、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
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其主要功能有课程管理、用户管理、用户统计报表和学习情况分析等功能。通过学习情况这个功能查询用户学习的详细情况,察看用户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另外,在“学生课题研究院”这个开放性的网站中,记录和体现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这将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加强对学生的具体指导。
(二)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
现代经济社会的特征之一是资源共享,它要求人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故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协作技能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制作成果网页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工作过程。所以协作技能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帮助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不可能只靠信息技术课所学的知识就能完成任务,往往需要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再进行自学和充实。是否具有这种再学习能力,也是一个人今后发展的关键。
(三)学习个体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学习个体的评价则应更重于他对活动的参与和体会。通过网络活动中的讨论、学习笔记、电子邮件、讨论组、答疑和日历通知等不同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学校的上课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够有一种转变性发展,而网络也记载下他的转变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