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成长心理 >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

走向新教育:初三的压力比高三更大

分类: 亲子关系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6-02

阅读 :669


    本刊前二周节选了王宏甲《走向新教育》的部分内容刊登,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来信来电称,此文切中应试教育的要害,对目前的课改、如何理解青少年等方面有积极指导作用。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继续节选《走向新教育》的精彩部分刊登,以飨读者。

    1、压力,压力,还是压力

    访问了张逸民院长后,我去访问了京源学校。

    它坐落在石景山鲁谷开发区,是王能智老师(注:北京市特级教师)的“实验田”之一。当年开学不久,有学生跳起来在崭新的白墙上踩了一个鞋印,校长和书记做出一个决定:全校学生排队去参观那个“鞋印”。

    接着有家长来信说,学校的任务是让孩子学习好,你们组织参观那个鞋印也就行了,还组织讨论,那不是占了学生的时间吗?家长问:“你们是学校还是党校?”

    学校让学生每个星期一做大扫除,有的学生弄脏了衣裳,鞋也湿了。又有家长写信来问:“孩子在你们学校,是学生还是清洁工?”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就是也用英语讲课,有家长写信来说:不要这么教,因为用英语讲不如用汉语讲得透彻,这么讲将来是会影响高考的。

    我来到该校副校长曹彦彦的办公室。她对我说,家长们参与意识都很强,对我们的教学一举一动监督得很厉害。孩子还在一年级,家长都高瞻远瞩看到了高考。每个家长都关心孩子当前的考分,我们每个学期结束也发分数条,好像教育最后就体现在分数条最后一栏的总分上。

    “你们学校有厌学的孩子吗?”我问。“有。压力对学生、老师都普遍存在。”“你是说压力与厌学有关?”“这好像不单单是我们教育领域的问题。家长下岗,邻居某个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都会让初中生感到压力。压力对学生好像无孔不入,单靠我们想改变,很难很难。”

    曹彦彦还说,有位母亲讲,当你听说清华、北大的学生还没毕业,人家就订了;从一般的大学毕业,到人才市场还没开口,人家一个牌子立那里,叫你“免谈”。你啥感觉?现在你不使劲督促孩子,他还小,知道什么?等知道就晚了。不是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家长们感到督促孩子不够,就督促学校。我说,我想接触你们的初中生。她说,好呀!

    2、考砸了为什么不回家

    学生的压力,最集中地体现在初三和高三。在描述具体的学生之前,我想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业背景。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针是要力争让学生至少读到初三。如果考不上高中,初三就是孩子一生中重大的分界线。初三毕业能不能考上一个“好高中”,又是孩子和家长们力争的“制高点”。

    发达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12年义务教育。为了让我国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多学到知识,我国从小学到初中阶段都增加了学习内容。有句话说:“我们是用9年对付发达国家的12年。”这样,我国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就比发达国家的同龄孩子重。

    压力不仅仅来自学习任务。2002年,我国共有初中6.56万所,初中教师346.77万人,在校生6687.43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是58.3%,这意味着有41.7%的初中毕业生被淘汰。一个孩子要是没读到高中,哪个家长不操心呢?

    由于他们还只有十四五岁,由于初三是孩子第一次面对自己人生的挑战,他们承受的压力,比高三的孩子更大。有位女孩子在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后,因成绩掉下来一大截,到晚上9点了还没回家。家长在晚上7点找到学校,找到老师,老师说早放学了,没留下任何学生。一问模拟成绩,知道不好。那么女儿到哪儿去了呢?

    老师、家长都打电话问平常跟她要好的同学。

    回答都说:“没看见。”家长发动亲朋好友开着车满京城找,见到网吧、游乐场所都不放过。仍然没有。

    做父亲的决定报派出所。在派出所,父亲的手机响了,接听,没声,问:“谁呀,有消息吗?”“爸,是我。”女儿的声音。“你没事吧?”“还活着。”“你上哪儿去了?”“跟同学聊天。”“瞎说,你的同学我们全问过了。”“跟小学同学聊天。”“小学同学?”父亲很困惑,“谁呀?”女儿说了个名字,是她小学时候的好朋友,已经很久没联系了。

    回到家,父母问女儿吃饭了吗?吃了。在哪儿吃的?麦当劳。两位小学时候的朋友就在那儿一边续饮料,一边望着麦当劳的灯光聊天。夜色很美,她们的心里很茫然……家长感到不可理解,说你考砸了,不赶快回家抓紧复习,还有时间去聊天?“天呐,谁来理解我们?”说这话的女生脸上并没有痛苦状,好像是一句玩笑。其实,含笑的痛苦,真的是父母所不理解的痛苦。找小学同学聊天,那是怀念小学时候的生活。虽然小学也很紧张,但毕竟不像中学。找小学同学聊天,是对中考感到恐惧,是因为心中有不被大人们理解的孤独。“小学太可爱了,中学太可怕了!”她说。不想回家,还因为回家父母就问:“考得怎样?”接下来不是批评就是鼓励。女孩说:“鼓励也是压力。”为什么?比如父母说,“考不好没关系,继续努力,吃完了进屋去吧!”

    这句“进屋去吧”,就是驱赶你去学习。每个家长都觉得这样要求孩子是对的,“都这时候了,就该锁定目标,分分秒秒都用在学习上。”孩子不懂得该努力吗?

    他们对各种道理能倒背如流: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发展这么快,不学能行吗?如果连高中都考不上,将来能干什么……用不着你告诉他学习有多么重要。

    “不是不知道,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主要责任恐怕不在孩子。

    全国统一的教育大纲很具体地规定了课本里哪些要“识记”,哪些要“理解”,哪些要“运用”。中考、高考按此出题,教学就要以此为依据,复习以此来备考,老师不敢有疏漏。近几年强调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大纲里需要“识记”的内容仍然很多。学生说,什么“识记”,就是死记。

    如今考试的内容虽然也在改,比较灵活的考题在增多,老师们为对付“灵活题”,不得不加进新的应对内容。如此,减的不多,加的却不少。

    一次次的演习性“考试”,俗称“做片子”,就像防空警报频频拉响,让你紧张得要命!大量试题来不及细看你就要迅速做出判断,只要有几题卡壳,你就心惊胆战,眨眼间分数就下去了。中考、高考一卷判前途,考不上你就完了!大量的知识压得孩子抬不起头来,题海要把他们淹没了,没有人会面对应接不暇的许多答错的试题兴高采烈。一次次受挫,都在扑灭他们的自信,在不断制造出大量厌学的孩子,伤害自信是对孩子成长期最大的伤害。

    或许,这一代孩子处在这个重大教育转型期,正经历着最难的一段岁月。

下一篇:自考+高职”=金领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影响青少年健康五大类问题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