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度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一年级新生可能会突然感觉,大学生活顿时失去方向。骤然摆脱了高中的艰苦生活,五光十色的社团活动令人眼花缭乱,面对随意支配的时间,又好像不知该干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考试就没有人生目标了吗?
我的梦想渐行渐远
作者:汀洋
大一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多半,这个时刻正是那么多同学的欢乐时光。可我就像做了一场噩梦,醒来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上大学之前,我也对大学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我的家在南方内陆省份的一个小城,从那么多电影电视中勾勒出大学的轮廓:青青校园,博学的师长,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特别是学习轻松,不用为成绩担心。我怎么也忘不了第一天报到,走在校园小路上的心情。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新生活就要在浪漫的阳光中开始了。
我学的是新闻专业,上中学时我读过凤凰卫视吴小莉自传,从那时起就立志要成为她像那样出色的女记者。当时想得很简单:我作文成绩一向不错,从小到大又一直是班长,表达能力强,性格外向,一定很适合这个职业。
大学生活是自由的,自己支配的时间特别多。随着新生军训、迎新一系列热热闹闹的活动,我迅速投入火热的一年级生活。学生会、辩论会、演讲比赛,都踊跃报名,凡是能展示自己能力的地方都有我的身影。当时我在班里没有当上班干部,虚荣心还有点小小的不甘,于是不肯放弃任何一个表现的机会。
在第一学期,我对学习还抓得比较紧,还经常做课后复习。这都基于我心目中的光环———上了大学我的理想就算实现一半了,按部就班继续努力就可以。
但是,当第一学年结束后,我突然感觉不知所措了,寝室卧谈的时候,聊起现在的日子,大家不约而同感到无聊。透过五光十色的忙碌生活,我好像没有充实感。
首先是学生会工作。刚刚应聘成功那会儿,我满腔热情,虽然只是个小干事,在活动中经常被安排贴布告、打电话、布置会场等等,但觉得怎么被支使都无所谓。毕竟我有多年的当干部经验,能力有目共睹。半年多过去,我已经是校学生会的组织部长了。
可是,我具体干的工作依然没有实质变化。我不再打杂,可也不是主力。学生会里好像有一个长期形成的策划核心层,凡事都是由他们组织,我只是去干分配给我的那摊活儿。时间长了,我就觉得“吃不饱”了,我渴望独立策划、组织一项活动,锻炼自己全方位的能力,但目前在学生会显然没有这个空间。
再有就是觉得学习越来越没意思。虽然我们的专业实践性较强,但几乎所有课程都是纯理论的,有些还十分教条,考试仍然必须回答规范的答案。起初我复习时还是各个知识点都要看看,后来发现,老师只考划出的重点。这和中学有什么区别?当时我选择这个专业,最想了解的就是记者、编辑的真正工作状态,他们的生活经历。可是除了大三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之外,我们几乎没有其他机会。我学了这一行,反而倒觉得记者的感觉很陌生,离它很遥远了。
课余时间,我也泡图书馆、听各种讲座。你知道一个刚刚脱离高考苦海的人是怎样疯狂读杂书的。大半年时间,我读书只单纯凭兴趣,我喜欢散文,喜欢看休闲类的杂志,我一进图书馆就找这种书,现在看来这只能算是消遣,但我读不进大部头的名著———好容易不用看自己不喜欢的书了,一定要放纵一下。我有个寝友更特别,只读武侠言情,最多时包里装过10多本。就是因为家里管得严,不让看。
在这种心态下,学习似乎失去动力,只要“过”了就行。而且,学生会的工作大量占用了我的学习时间,第一学期后,我的成绩是中游。要知道,班里有十多个奖学金获得者啊,他们都是靠优异成绩得来的。我的一年级生活也十分忙碌,但值不值呢?我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一次和高中老同学聊天,不约而同,俩人都诉说了一大堆对目前生活的不满意。回忆高中的生活,虽然累得要命,但毕竟有个考大学的目标,也是一种幸福。可进了大学的门槛后,却发现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而且,失去高考的“指挥棒”,突然不知道真正想干什么了。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我毅然辞去了学生会的职务,尽管有人认为这是值得羡慕的。我不是不喜欢社会活动,但我明白,一旦它不能给你真正的锻炼,要学会放弃。
但我要锻炼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呢?怎样才能让自己未来的几年不在糊里糊涂当中度过?我还不十分清楚。老师说过,大学期间,应当给自己今后的发展定下一个目标,可我还不知道要做一个怎样的记者。但不管怎么说,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是英语和电脑,我打算先考几个证再说。
对学生来说,学习毕竟还是最重要的吧,凭借我过去的实力,我就不信我拿不了奖学金。这也许是我的近期目标,也许它会给我带来充实感,但也许,再次进入周而复始的考试评定中,我又会有新的迷思?
我是不幸迷路的那一个
作者:施席
可以说,当年上这个学校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它不是我向往的重点名校。但毕竟大学生涯就要开始了,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起点,所以刚开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按照起初的理解,作为学生,首先应该安分守己地学习。在开始的一段日子里,我基本上做到了按时上课,不缺课,特别是每门功课我都循规蹈矩地做好笔记,一到考试,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笔记成为同学们争相传阅的“宝贝”,有时甚至还要“预约”。当然了,我的成绩也不错,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但到了第二个学期,尽管我上课还是坐第一排,听讲、做笔记却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认真了。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不是吗?别人拿着我的笔记在考前背一背就能全部通过,假如再加上点“作弊”,甚至考得比我还好。怎么回事?我心目中的大学学习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听课越来越心不在焉,笔记也越做越潦草了。
后来,我也在考前复印别人的笔记,临时突击。这样的学习态度可想而知,在课堂上,我有时感觉无所事事,简直是浪费时间。
最可怕的是,我突然发现自己极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我是学德语的,这是个听起来令人羡慕的外语专业。可这不是我的第一志愿,在中学我的英语水平很一般,志愿填到最后就没有多考虑。上了大学才发现,简直难以适应。要同时学好英语、德语,真是太勉为其难了!
后来,我开始了逃课生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基本上泡在图书馆,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经济、历史、地理等各类书籍我都翻看。一方面,我成了书虫,另一方面,专业成绩不断下降。这真让人害怕,怎么办?
就在这时,我迷上了网络,开始拼命上网。
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就算心中再有压力,也觉得很难向别人说。特别在专业成绩极度下降的时候,我更不愿和同学们在一起。要知道,他们基本上都是原来的外语尖子……看着他们一起出去玩,为同学过生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我宁愿一个人呆着。也正是网络给我更多孤独的机会。
在网上我和朋友聊天,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需要知道他们的经历,聊天打发着彼此的孤独。很多电脑游戏,像帝国、CS、暗黑等,我更是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有时从网吧里走出,我精神恍惚,全身乏力,我也曾下过决心不再玩了,可是我不知道失去了网络,我怎么打发时间,怎么寻找自己的坐标。
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正努力尝试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大一快过了一半了,我是不是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了?面对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人际环境,如何改善呢?也许我是大一学生中最不幸迷路的那一个,不管最终如何选择,都需要超常的勇气,我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需要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
考大学只是阶段性任务 失去目标其实是还没确立目标
作者:杨眉 首都经贸大学心理教授
新生小佳前来咨询,皱着眉,绷着脸,露出无奈的苦笑:“现在心情很不好,很茫然、郁闷。上高中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上大学。可上了大学以后突然就没有目标了,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家长说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可仅仅就为了这个吗?再以后又为了什么呢?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心里着急,但就是不想动,如果学习就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是不是有点没劲哪……”
最近,类似小佳的个案非常多。新生入学三个月了,最初的新鲜劲过去了,突然有种不知所措的茫然,但是多年的学校训练,又使他们深知浪费时间的后果,因而十分焦虑苦闷。
上大学后顿感失落,一是由于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活的美化与他们高中时的艰苦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他们对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大学中,主要规则仍然是分数和成绩,仍然需要努力学习,这一发现令很多新生吃惊。因为从前老师、家长鼓励他们时,总是说:“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好了”。但事实是,只要上学,就要有考试、评分,这是一个游戏规则;二是不少新生在中学时习惯了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原先把上大学当做了人生目标,因而上大学后突然间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加之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所以在面临将由自己设计的未来,显得被动和茫然,但内心成长的需要又是那样强烈,以至于像小佳一样,苦恼和焦急。
其实,大学生在大一感觉没有人生目标是很正常的事,对我国大学生而言就更是如此。
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是在很小的时候就确立了人生目标的,而绝大多数人则是在青春期时(12—21岁)开始思考并寻找人生目标,并在青春期结束时才确立它。现行教育体制使得青少年都把“考上大学”这一阶段性任务或目标当做了人生目标,根本无暇思考人生问题,因而上大学后失去方向。
所谓“人生目标”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一生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整体规划,其中包括了人生理念和很多阶段性任务或说短期目标。人生理念如“充满幸福感地与他人共同创造并分享生活”。阶段性任务或说短期目标则包括:考上大学,把大学上好,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回报父母和社会,创建自己的事业,再如建立家庭,养育后代等等。
中学阶段由父母老师确立的上大学的目标只是人生目标中的一个阶段性任务,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阶梯,而并非人生目标。所以,说“人生目标失落在大一”似乎并不确切。并不是大学使很多人失去了人生目标,而是大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目标。
因此,在大学初始开始寻找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是绝大多数新生上大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人生必修课。
寻找目标也是追求人生目标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个过程同样能给人以动力,因为那将充满发现的惊喜,是自我探索之旅。这一次,你独自上路,你通过读书、学习、观察、思考、比较,去努力发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类问题的答案,从而为解决“我将往何处去?”这一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成长中最激动人心的体验。
写到这儿,我想起1978年我上大学时,班里一位插过队的同学天天在北大图书馆里看小说,我问他:“你怎么总看小说不看专业书呢?”他很郑重地回答我:“我在寻找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不是靠冥思苦想就能得来的,它需要大量的实践、甚至是错误的尝试,就新生而言,就是要在脚踏实地进行专业课学习、课外阅读、社团活动以及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不断了解、发现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自己情况的人生目标。
有些新生在做未来设计时,把寻找目标和当前的努力对立了起来,认为如果不先确立人生目标,所有的努力就是白费时间,因此只有确立了人生目标,才可以开始追求目标的努力,这样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想到这点,也让他们很着急。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任何目标都有相通之外,都需要共同的基本能力。所以,我们在寻找人生目标的同时,要开始为实现目标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可以在完成课业任务的前提下,要求自己具备一些任何目标都需要的基本功,如写作、英语、电脑等。其次,要在大学期间具备这样一些能力:与人合作、解决问题、沟通、学会自我调节等等。
如果一个大学新生在寻找人生目标的同时,真能从如上述的几个方面提升自己,具备真才实学,那么一旦你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心无旁骛直奔主题——为实现目标而做各种所需的专业准备,而无需再花时间在基本能力的锻炼上。
下一篇:同学“打小报告”的代价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兴趣是记忆的先决条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