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对儿童的早期开发教育已形成一股世界性风潮。然而,由于许多家长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方法方面知识的欠缺,在儿童的早期教育过程中,热情虽然很高,却缺乏理性与成熟,影响了儿童的教育与发展。
关注儿童学习的最佳期,切莫错失教育良机
学习的最佳期,即在什么时期学习什么最有效。一般来说,个体生命的早期是学习的最佳期。早期经验和早期学习对个体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从“印刻现象”和“早期剥夺”的一些研究中得到证实。
出生后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印刻现象。该现象只在动物出生后很短暂的时期内发生,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形成的印刻行为作为动物的习性保存下来,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和还原。倘若幼小动物的印刻过程遭到阻碍和中断,母亲与幼小动物就不会相互认识。
在人类身上目前还没有发现典型的印刻现象,没有发现错过某一时期就完全不能进行的学习。但就儿童的学习而言,在特定的时期内某些学习效果更好,更容易发挥个体的潜力,取得最佳效果却是事实。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学习行为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生命早期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指出,两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四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四至五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少年期以前是第二语言(主要是语音方面)学习及音乐听觉训练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的学习是敏感而高效的,比如,两岁左右的孩子口头语言迅速发展,到三岁时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口语,而如果在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内,孩子的口语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将会造成语言发展的障碍。关键期的学习一旦错过,常常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失,比如,如果孩子上中学才开始学习外语,就错过了外语学习(主要是语音听觉辨别能力的形成)的关键期,这将导致孩子无法讲出一口纯正、地道的外语,外语学习的效率也会降低。同样,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和造诣,必须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视唱练耳等音乐听觉辨别能力的训练,而且越小开始效果越好,若是已经上了中学才想训练,就为时过晚了。
“早期剥夺”是指在个体生命的早期被剥夺了正常的生存或生活环境。一些孤儿院的环境条件过于单调、简陋,缺少丰富的刺激,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早期剥夺”。外国的一家孤儿院研究发现,由于孤儿院只能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要,儿童很少得到活动的机会,结果只有42%的儿童能够在两岁时独自坐起来,到四岁时能够独立走路的也只占15%。智力测验后发现,他们的平均智商仅53分。
在一项实验中改变了一组19个月大的孤儿的抚养条件,为每个孤儿聘请一位代理妈妈同孩子说话,逗孩子笑,同孩子一起玩耍并进行各种非正式训练。四年之后,这些孩子的平均智商提高32分,而留在孤儿院中作为对比组的孤儿智商则落后21分。二十年后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组中的大多数读完了中学,有三分之一的人进了大学,能够独立谋生。而对比组中的大多数儿童的学业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不能养活自己。孤儿是不幸的,而这些被选入实验组的孤儿算是不幸中的幸运儿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常常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只关心孩子的温饱,对孩子心灵成长的渴求却视而不见。更有许多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将孩子托付他人代管,在孩子最需要丰富的外部刺激的年龄,却让孩子在无聊与单调中日复一日地打发寂寞时光,幼小的心灵几近空白,这对孩子来讲几乎就是一种“剥夺”。而这样的“剥夺”对孩子的成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许多父母始料未及的。作为父母,在孩子幼小时期,不仅应该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而且要尽可能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提供各种丰富的刺激,特别是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内,抓住时机,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孩子的发展。
关注儿童非智力品质发展,切莫陷入教育误区
一些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只关心儿童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儿童学习以外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发展,这往往会扭曲儿童心理发展的轨迹。
如有一位家长过早地把孩子送到了学前班,导致了孩子发展的障碍。孩子七周岁应该上小学了,却拒绝上学,家长一提上学,孩子就哭闹不安,反应强烈。调查后发现,原来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多学些知识,孩子三岁本该入幼儿园小班时,家长就托人将孩子直接送入了学前班,孩子四岁、五岁本该入中班、大班时,家长却继续让孩子留在学前班。结果,由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总是远低于班里的大孩子,使孩子很不适应,造成了严重的学习与交往障碍,结果不但没有如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学到更多的知识,相反,孩子对学习极其厌恶和反感,而且在他人面前显得十分胆小、退缩,不爱说话,并拒绝与父母以外的任何人交往。
前一段时间受媒体广泛关注的某“神童”,十三岁就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顺利考入国家某重点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就在其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结束并即将升入博士阶段学习时,却因学业问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原因而被劝退回家。媒体记者的跟踪采访与报道揭开了他成长经历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没有游戏,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上高中时吃饭还都是由妈妈喂,四年大学也基本没有与同学在集体宿舍生活,而是单独住在由学校提供的免费宿舍中继续接受妈妈的照顾,结果造成了他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严重不良,而当他只身一人去北京求学,身边没有了妈妈的陪伴与照顾时,成长中的缺陷就全面暴露,陷入重重困境。该“神童”的遭遇既令人惋惜,又引人深思。
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本身亦有规律可循。无论是父母或教师,在儿童早期开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必须既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尊重教育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同等重要,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缺一不可。优质的早期教育应该是符合规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要促进儿童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真正成才并早日成才,否则,片面培养的结果只能导致儿童的畸形发展,而难成栋梁之才,即便是出于促进儿童快速发展与成才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欲速不达。
下一篇:自立需要与反抗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检测孩子心理健康的6个标准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