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包括哪些内容?
分类: 亲子关系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2-05
阅读 :275
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活动,虽说由于年龄的增长、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尤其是以学习活动为主导活动的新的生活内容与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儿童心理活动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在儿童进入学校后,正规的学习具有了社会性,导致对儿童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时,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与儿童这时期所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还不能完全适应,对儿童提出的新的种种要求,与儿童实际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不断产生新的矛盾,我们要根据这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做好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卫生工作。
⑴安排和辅导好儿童的学习: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儿童的学习活动的发展和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互相促进又互相发展的。在正常情况下,儿童心理的不断发展,给儿童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儿童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加,又反过来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这是确定儿童学习教程所考虑到的。因此,老师和家长在辅导儿童的学习时,一定要按照教学的内容,要求儿童熟练掌握规定内的课程和作业,这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但是,常常会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发生问题:
①老师、家长任意给儿童增加教学计划以外的学习内容,以致超过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儿童学习负担过重,出现学习困难、课堂恐怖、厌恶上学等心理障碍,起到了事与愿违的作用。
②老师教学不认真,不严格要求,以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家长不重视对儿童作业的辅导,于是儿童草率完成作业,不能掌握所要学会的全部知识。儿童由于缺乏认真刻苦、努力学习的过程,当然心理的发展是缓慢的,尤其是意志品质的形成受很大影响。老师、家长的正确做法是:按教学要求,认真教学、耐心辅导、正确而又有计划、有节奏地引导儿童不断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地高质量而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起到了促使儿童心理逐渐发展的作用。在教学与辅导过程中,要多给鼓励,少些急躁,以设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定不要严斥、强制,防止儿童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家长要为儿童尽力安排安静的学习环境,尽可能设置固定的书桌,哪怕是很简陋的。要保证儿童的学习时间。如果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较好的设备,清洁宽敞的教室,则对儿童读书有较强的吸引力,对促进儿童学习的进步与心理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做好儿童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工作,就可使学习的需要与儿童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
⑵组织好儿童学习以外的社会活动: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后,成人首先要帮助他树立起“我是集体中一员”的意识,使儿童逐渐懂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引导和培养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包括学校内的课外活动和家庭中的假日活动(劳动、游戏或出游)等。教会儿童要按集体要求做事,把自己的行为规范纳入集体的制度之中如早晨按时起床、准时到校、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听讲、遵守纪律等等。这样做能使学龄初期儿童顺利完成从游戏为主到学生学习为主的过渡。
⑶帮助和指导儿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从家庭或幼儿园走进学校,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儿童实际心理发展水平产生了矛盾。如果儿童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将会出现“环境适应不良”、“处境困难”甚至某些心理障碍。要做好儿童这方面的心理卫生工作,首先要求儿童学会最初的社会交际,如关心同学、尊重老师,与同学友好相处等等。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为儿童组建一个和谐的、有团结友好气氛的班集体,鼓励儿童广交朋友,有问题和困难要和老师讲心里话,要善于帮助别人,关心和爱护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