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为何行为“跑偏”
分类: 亲子关系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2-11
阅读 :306
连续几届的大学新生出现了不少相同的问题:一向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夕产生了莫名其妙的症状和恐惧感。一个在当地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两个月后,开始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不安的低落情绪。还有一个大学生出现了暴饮暴食及自行引吐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时必定伴随着与同学发生冲突,从每周一次发展到每周两到三次……出于无奈,不少父母只好陪读。即便如此,学生身上的症状还是或轻或重地反复着。
学生的这种烦恼和痛苦行为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出在哪儿?
社会学习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类最初的行为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经验。一些学生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觉得,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够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扬,自己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不需要与同学搞好关系,学习与同学相处的技巧。因此,他的学习行为受到正面评价而得到强化,并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被保留下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化基地,在校学习则成为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考试成绩好,家长及教师就会表扬、鼓励。学生由于得到社会的赞扬和父母的肯定,并被公认为好孩子、好学生,导致他们只重视学习的行为得到强化,其他的生活技巧和适应能力没有受到重视,所以,他们不明白学习只能代表知识的一个部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精神分析认为,当人们在陷入困境和预感到威胁时,由于必须接受新的痛苦,恐惧心理被激活。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必须使自己的角色或行为能力符合社会及其家庭的期望,使自己向理想和目标靠近。而对于一些依赖性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人来说,他们缺乏勇气面对现实,或是害怕独立时,就有可能一次又一次回到病人的角色之中。虽然这种退行性行为能够得到暂时的好处,家人、亲戚、朋友、爱人或是单位可能会宽容,或是多给予一些生活上的照顾,但是,这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试图通过这种退行性行为回到昔日只能是梦幻。
孩子之所以表现出退缩、无能和依赖行为,是因为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能为力,担心环境中充满了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在应对和处理环境事件过程中无法体现自我效能感,并由此而感到沮丧、情绪低落,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而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不足是因为在社交方面的效能感不足,导致自尊的丧失而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恐惧。这些行为方式既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又妨碍了主体功能的发挥。
不少父母陷入两难境地,留在孩子身边陪读会强化孩子的依赖心理,离开孩子可以给他们独立的机会,可他们目前的行为状态连正常生活都得不到保证。于是,这些父母十分疑惑地问:“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孩子怎样才能自立呢?”
事实上,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鼓励孩子观察和学习其他同学的独立能力,改变认知,建立自我效能感。父母要有耐心,允许孩子在选择新的行为过程中出现重复和退缩现象,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改变应对行为,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适应当前的学习环境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1.提高自我警觉性。对自己重复出现的行为要有所觉察,发掘这些行为模式的消极意义,提醒自己要有决心摆脱这些习惯。
2.提高对自我的认知。我们一生中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带来必然的后果,要学会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3.选择弹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适应能力,学会让自己保持弹性,拟定可行的行动计划,可以使自己随时随地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并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
4.对自我负责,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负责,并监督计划的执行。
5.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估。不要忘了奖赏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行为,强化自己想要改变的决心、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