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成长心理 > 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

建构主义对教学改革的意义

分类: 学习问题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4-17

阅读 :357

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有人(Gabrys等,1993)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做了这样的概括:(1)不完整(incomplete):过于空泛,过于脆弱;(2)惰性(inert):缺乏活力,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3)不灵活(inflexible):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而缺乏对问题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教学中,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批判性和独立性受到压制,而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如何发挥学习者在教学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世纪末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建构主义的发展正是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回应。


作为教育界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出了尖刻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学的设想。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看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改的意义。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好说明建构主义理论是应改革的需要而发展,改革需要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情景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目标也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的要求)。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下一篇:90年代的学习中心理论新模式(论文)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