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群心理 > 中老年心理

中老年心理

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

分类: 中老年心理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8-07

阅读 :410

  老人心理浅探

  一位热心助人的求助者热爱帮助老人,常到独居老人家中探望和在养老院义务服务,她不明白老人的心理状况为何如此地不稳定,一会儿待她如亲人,一会儿却如同陌路,而最令她困惑不解的是有些老人常向她要钱。要理解这些我们要从老人的社会功能的退化和身体机能的老化这两方面去考虑。

  广东有句俗话“老人如细蚊”(细蚊就是小孩),也就是说老人的心理会退行回幼儿的阶段,他们有时会表现得像小孩,其深层次目的就是为了博得监护人(他们的儿女)的照顾和呵护(这些更主要是心理上的照顾和呵护),用潜意识的语言解读就是“我要你照顾和呵护我,就像当年你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照顾你们一样对待我”,然儿女自己也有儿女,老人们便要和孙子孙女们“竞争”,也就是会对孙辈产生内部认同而要“成为”他们。另一方面,由于老人的身体的老化(它是一个过程,初期老人们还可以说自己“还不老”,然到了身体机能衰退到一个阶段后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同时还会产生具有“毁灭性”的挫折感,无意义感和绝望),包括行动能力和身体健康,为了平衡这一身体的老化老人们只能将心理退行回幼儿阶段。

  广东还有一句老话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个宝是带什么感情色彩我们这里姑且勿论,相信这句谚语背景是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以及封建君主的统治,那时老人们在家中因为辈分高,所以虽然不一定抓有实权,但也铁定拥有无上权力,同时因为那时的信息传递不如今天,人们掌握知识的机会不多,大多数人只能经历年月的洗礼中积累知识,老人们在这方面自然拥有权威。然这个状况自毛泽东时代起就不复存在(当今还有少数农村对村中的老人怀有“非一般”的敬意,但这些显然都带一些神怪色彩,人们对老人更多的是敬畏),社会主义主张劳动光荣论,鼓吹“不劳动者不得吃”,而且大力推行“多产政策”,妇女们争当“英雄母亲”连生7、8胎不在话下,“劳动力”生产蒸蒸日上,而且全民学校马克思毛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全民积极性剧增,小伙子们“走上历史大舞台”,劳动生产率不高知识又落后的老人只得退下来。

  现今的西方经济主义再次发起新一轮的攻击,老人们逐渐沦为子女的包袱,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由于咱们国家人太多(当年的“英雄母亲们”的惊人产量,并以此作为人口基数每个时期成几何级数膨胀),社会福利薄弱,老人们的医疗费用更成为中低收入家庭的致命伤,“宝”不但变成“废”还被社会“唾弃”。

有人会问,社会存在着种种对老人的偏见,儿女们没有尽责任,老人们当年“养儿防老”的“苦心”白费,但为什么老人们不站出来勇敢地争取属于他们的权益而甘愿沦为弱势群体被人抛弃鄙视呢?没办法,因为他们当年都是这样对待他们老迈的父母的,他们反抗,就是对当年自己的“所作所为”和背叛和承认,他们的良心不允许他们他们享受这些权益。然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当然整个社会都还是一个个个体组成,一下子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转变几乎不可能,但我们可以从个人做起。

  独居、养老院、面临死亡的真切的威胁,让老人们严重缺乏安全感,身体健康、机体的活动能力、子女的爱、已经风华不再的容貌......通通都远离老人们而去,老人们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抓住”,但他们要抓住一些“东西”,一般等价物的最高形式——货币,便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这个责任(钱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最高形式,可以购买所有的商品,而且“钱”同时是权力、健康、威望、人的社会价值等等的象征,而这些正正就都是他们已经失去的)。

  另外一个造成老人心理反复无常的原因,就是老人们会相当大的程度上活在“回忆”之中,无论回忆的性质如何,充满的是回味还是批判和懊悔,都会引起与老人现阶段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极大的冲突。他们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已经“变为”需要别人照顾的小孩,被社会、儿女唾弃又奈何自己没有“独立生存能力”(这个所谓的能力是社会“赋予”的同时又有老人本身的因素,是这两个因素导致的共同结果),深感羞耻、侮辱但又不得不委曲求全,所以和老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自然会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待你,对你行为言语会极度敏感和在意,情绪也十分容易波动。

下一篇:老年人患上科技恐惧症怎么办?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老夫少妻可延缓生命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