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群心理 > 中老年心理

中老年心理

社会角色转变大心理调适能力差

分类: 中老年心理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9-29

阅读 :378

  人们常把一年一度的秋天比作是“多事之秋”,这种说法用在一些老年人身上再适合不过了。宋代养生家陈直云曰:“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道:“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不知这是不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确实,有许多老年人似乎在秋天衰老得更快,有些老人旧病未愈,新疾又起;有的老年人则染患上抑郁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老年人何以如此愁秋,身心备受秋的折磨?原因是多方面的: 

    “天人相应”之说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类赖自然界而得以生存,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影响人体,使机体发生相应的反应。秋季,是暑寒交替之季,“十月金秋”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我国广大领土的各个地区,秋天或是秋雨潇潇、阴霾闷湿,或是秋寒逼人、草木凋零、蛇虫蜇伏,或是凄风萧瑟,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那些素来缺少亲友关照,生活条件比较困苦的老年人触景生情,不免会产生哀叹人生迟暮的悲伤心理。

    “生物节律紊乱”之说

    现代医学认为,愁秋、悲秋或苦秋,在一定程度上与老人生物节律紊乱密切相关。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似碗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所分泌的松果体激素会影响人体的时间生物效应,是睡眠与觉醒的关健物质,被誉为“人体时钟”。这种激素分泌的多少主要受年龄的影响。人在青少年时期,松果体的分泌量最多,随年岁的增长逐步减少, 人老了之后,松果体萎缩,激素分泌量就下降到极点,致使老年人睡眠时间短促、熟睡程度差。而人的机体在经历了酷暑的煎熬进入秋凉之后,正处于生理性休整阶段,一般人都有疲倦困顿、昏昏欲睡的“秋乏”现象,需要通过增加睡眠来积极调整和协调身心,休养生息。而老年人却因生物节律紊乱无法更多地睡眠,以致产生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抑郁寡欢等症侯。

    “温差刺激”之说

    中秋前后特别是深秋时节,寒暖气流交替往来,气温骤升骤降、变幻莫测。为适应外界温差的剧变,人们可通过“行为调节温度”(如增减衣服等)手段来调节。除此之外,一般人还可通过大脑中的下丘脑发出指令,主动调节全身的血流、体液,以保持机体的恒温状态。相对而言,因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灵敏度不高,使其往往来不及采取“行为调节温度”手段,加之老年人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改变、体液总量减少,使机体体温受外界干扰的程度较常人要严重得多,从而影响到老年人身心的协调,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

    “秋燥影响”之说

    传统医学认为,秋属金,其气燥;燥为阳邪,易耗津液;津液损耗则肺气虚;肺气虚则疲倦气短、头昏乏力,食欲不振。老年人更易受秋燥的影响,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耐受性下降,心境不宁,生出悲愁情绪。

    由此可见,“愁秋”是老人对外界干扰做出的一种不良精神反应。这种不良情感刺激,将导致老年人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失调,阴阳失去平衡,进而危及到机体的健康。

    然而,对老年人来说,“多事之秋”并非不可抗拒。老年人在秋季要保持心态平衡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切不可为秋的苍凉、肃杀之气所惑,自寻烦恼,这一点特别需要得到家人的关怀、排解;保持起居、饮食有常的生活习惯;适量采取一些耐寒锻炼措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参与一些有益于愉悦身心的娱乐活动,安全地度过“多事之秋”。

下一篇:老年人再婚心理调整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养老,呼唤精神赡养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