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群心理 > 中老年心理

中老年心理

老年孤独良方

分类: 中老年心理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10-04

阅读 :396


    一、谈老年心理疾患

    由于老年心理的特点,所以老年的心理疾患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思维、思想是心理功能的主要内容;知识、记忆组成思维的基础。这些知识、记忆是老年经过童年、青年、成年几十年的学习、吸收、经历、经验累积下来的,是经过一定的整理、筛选后保存下来的,所以比较牢固、定型,从而也比较稳固,改变不易,改变较难。由此老年的个性性格特点是定型、守旧、固执;老年人喜欢谈经验,谈往事,老年人与青年人讨论问题时,常好夸口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虽然言过其实,但也有一点点道理。但要放到知识层面上去,尤其是新知识,那不仅不完整、不确定,而且可能还有错误。

    所以老年的心理特点,老年的思维方法,相对守旧的比较多,容易发生固执己见的弊端。

    心理疾患是心理功能出现了“故障”,出现了紊乱――也就是思维功能、思维内容、出现了问题。但老年往往并不自觉,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功能出现了问题,自己的思维认识偏离了常道。所以老年的心理疾患更不容易被老年自身所认识,被接受。

    例如,有一个六十几岁刚退休下来不久的老年,患上了焦虑忧郁症,固执封闭,不愿与人交谈,沉默寡言,生活完全失去了乐趣,家人劝他去看医生,但他坚持否认自己心理有病。

    老年的心理疾患主要常见的表现是:孤独症、孤僻症、焦虑症、忧郁症、这些心理疾患尤其好发于丧偶的老人,其次也好发于刚退下来、离开工作岗位的准老年人。而长期孤独,长期患上这些心理疾病的老人,以及高龄老年,脑功能衰退的老人则可以发生老年痴呆症。

    老年人有老年的心理问题,这不足为奇。但心理问题长期找不到出路,长期得不到解决,那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尤其是不能很快自我解除孤寂感觉和孤独,那就更容易变成心理疾患,变成心病。有一个离休干部,离休后丧偶,独自居住,他最喜欢的是跑老干部活动室,在活动室中他是最积极的活动分子,别人一点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心理问题;其实,他的心病早已在滋长,因为他一到晚上,一到他回到自己的寓所,立即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常常整夜失眠,难以入睡。对他的心身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老年还有一个心病,就是对老年期疾病的恐惧心理。

    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到了老年体力日衰,病痛渐多,这是不用置疑的客观事实。老年人的小毛小病当然就比年轻时要多得多,到医院看病更容易检查出有若干指标稍为有些异常,例如,心电图有些早搏,脑血流有些供血不足,这几乎大多数老年人的也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如果医生作出不正确的言过其实的解释,甚至是误导,就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的恐惧心理产生,就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其后果就可以比那些检查指标上的无碍整体健康的小小指标异常更为严重得多多,就可以患上焦虑忧郁症,甚是是恐惧症的心理疾病。有一个将近八十岁的女性老年,患有高血压和心脏有些可以说尚属于功能性范围的早搏,但其心脑功能尚完全正常良好,因此对其整体健康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危害,她每日能坚持参加参加小区老年人的晨锻炼,打太极拳,舞太极剑,这表明她是一个很可喜很理想的健康老人。可是一检查出这些指标后,她就患上了心病,对这些指标始终“耿耿于怀”,整日跑医院,服药,希望根治。这种近于返老还童的希望、要求,当然是很难达到目的的,由此心病日重终日忧虑,患上了忧郁症。

    老年心理疾患的病因

    所有的心理疾患其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外引是促发因素,内因是根本。所以内因是主要原因。内因还可以分为两层:一是个性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一是认知上的误导。

    老年人固执

    老年人的性格大多有固执脾气,因为他有数十年的经历、经验,他相信自己的经历、经验,所以他的观念、观点、对事物的看法形成了特定的甚至是固定的看法,要想转变,很难。所以看问题就要固执得多。如果他的这种“固执”是正确的,那是优点,是经验,值得褒扬;如果看走了眼那就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认识事物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固定不变,凭老经验,老观点认识事物,就很容发生错误,这是的固执就是有害的,所以固执是一个贬义词。固执是性格上的弱点,是个性的缺陷。

    老年人胆小,经不起孤独

    老年人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受、饱偿了人生的所有甜酸苦辣,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打击,知道人生生存的艰难,幸福来之的不易;所以人之老年为人处世更为谨慎,更为老练,这是老年人的优点,是老年的宝贵财富;但老年人也就谨小慎微,畏畏葸葸,顾前思后,这就成为弱点,缺点。所以老年的另一特点,一般是胆小怕事。由于老年人的胆小,所以老年人更经不起孤单,经不起孤独。

    老年人神经脆弱,经不起风吹草动,意志力减退

    人到中年,机体的生长到了顶点,开始转折,衰退开始上升,器官功能开始减退、组织开始出现衰老;到了老年,这一转折,演变速度加快,整个机体呈现衰老。人体的神经同样经受这一规律。神经衰老,神经变得脆弱、迟钝,反应速度变慢,毅力不足,意志力减退。所以老年人就会变成“风前残烛”,经不起风吹草动。经不起环境变迁。老年人的心理挫折,承受能力也许更差。

    老年人恐“死”,对死特别敏感,情绪上无形中形成忧虑、忧愁内在因素素质。

    老年人的体质确实已经衰退、变弱,如果心理出了问题,那就常常会被形容为“日薄西山”,“风烛残年”,所以老年人对死特别敏感。有些老年人常说自己是在等死。事实老年人离死的距离要较中青年段的距离近得多,但这个距离决不是就近在咫尺!所以认为就近在咫尺,那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老年人固执,老年人胆小,老年人神经脆弱,老年人恐“死”,……就成为老年心理疾患的重要、主要内因

    老年心理疾患(指忧郁症和孤独症)的表现

    老年人的心理疾患的表现不同于一般人

    老年人性格上特点是比较稳重、深沉、老年期早已消失了“锋芒毕露”的特性,老年的棱角已经被岁月磨平了,所以老年的性格缺少锋芒,多的是光滑、圆滑。老年的性格另一方面的特性是相对收敛、内敛。这些特性也出现在老年心理疾患上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其表现就是缺少显眼的、明朗的病态表现

    所以由于老年人性格上的这些特性,反应在老年心理疾患上也就有异于一般人的表现:

    外表上:缺少明显可见的一般心病者的表现,较少见到明显的焦虑、忧郁、躁动情绪

    语言上:很少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更不会诉说内心的波动、苦痛。

    行为上:初看似乎与常人无异

    这就给老年心理疾患的发现、诊断带来了难度,

    这就要求用新的思维方法、新的思维角度进行思考、思索、判断。

    老年人的心理疾患深入分析,对比仍然可以找到、找出很多蛛丝马迹。

    例如对比,一天到晚与老年人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亲人可能较难发现老年人有什么异常表现,但如果仔细回想,拿老年人的今天与老年人几个月前的表现进行对比,那就会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出了问题。所以,如果另一位已经有几个月没有与该老年见过面的人,今日相见,就会发现其心理出现了问题。

    患病的老年本人一方面有不愿承认心理疾患的固执性格,另一方面也因为缺少心理学知识,从而也就难以对自己的改变去想到这是一种心理异常,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如果真相判断一下自己的心理是否出了问题,那么用如下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对自己近来的表现问一问自己:我怎么啦?我怎么好像有些变啦吗?这样一问,这样一想,就定能觉得、感到自己确实是患上了心病。因为心理疾病除了心理功能、情绪、思维出现异常以外,生理功能也会随之异常、紊乱,也会必然伴随而来,它可以表现在,吃不好,睡不香,疲惫、乏力,同时还伴随有:思维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心情感到沉重、感到压抑,生活没有了乐趣。

    用这些思考同这些方法进行判断,老年的心理疾患还是能够早期发现的。

    认知与老年心理疾患的关系

    老年的个性弱点、缺陷是老年心理疾患的重要内因。其次更重要的的一点,是认知出了问题,发生了偏离。

    认知就是人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基本观点;这种看法,观点对人的行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看法,这种观点是人的行为的指导准则,也就是人的思维方法、思维逻辑推理的出发点和依据。例如有某件事物,或某种现象,它是美还是丑,是好看还是难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与人对该事物、该事件的看法、兴趣、爱好有关,这就是认知。认知的不同,看法观点就完全不同。美的会被看成丑的,丑的会被看成美的。正常的东西会被看成失常,失常的东西,会被看成正常。“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那个情人的认知。由于情人的认知,所以那个异性即使再丑,但在情人眼里却是个西施。

    心理疾病是认知偏离了正常轨道,是认知产生了错误,从而使心理功能出现异常,出现紊乱、出现颠倒。例如一般的小毛小病,实际上是常见的,人与自然相适应过程中的自然波动、自然调节,根本谈不到死,离死还远得很;例如高血压病,是个周期很长的慢性病从开始发现到进入后期、晚期,三期,大多数人几乎都经历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发展病程,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治疗、进行预防,进行自我保护;如果认知出了问题,从而产生恐惧、产生焦虑,带来了更多的危害,促进高血压病程的加速发展,促使后期、三期的加速到来。这就是不正常的认知、错误的认知所产生的恶果;对小毛小病的不正确认知,甚至变成恐死的心理、就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功能紊乱,带来心理功能的失常。成为发生心理疾病的病根病因的“罪魁祸首”。

    很多心理疾病并不是客观条件、客观环境的恶化,并不是各种外在的不良条件的刺激所引起,而是内在的认知发生了问题、发生了错误,发生了误导所形成。

    孤独的环境并不是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错误的孤独感的认知要比“孤独”的环境严重危害千百倍。

    孤独的环境并不是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错误的孤独感的认知要比“孤独”的环境严重危害千百倍。

    孤独指的是情景,环境,孤独感指的是心境,是心境的感受,是种情绪反映。

    现代社会独身自处的人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这种情景、环境实际就是孤,就是独,但很少有人将它称之为孤独。也许有人说,他们都在上班,他们有工作、有同事,所以不算孤独。那么独处的老人同样可以到公园散步,到社区活动室娱乐,不照样有游伴,有交流内容吗!这不都是一样吗!所以是不是孤独,主要是认知上的孤独感作怪。是认知的误导。

    认知误导,危害大矣!

    不过,这一认知,有其历史根源,不能全怪现代老年。

    这一认知有文化原因、传统原因、经济原因、健康原因。

    历史上对伤夫亡妻者称之为寡妇、鳏夫;将独居老人称之为孤寡老人;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但,无疑,这些词都属于贬义范围。这些词是令人心寒的。这些词中包含着多少辛酸苦辣啊!这些词令人心酸。在普通人早已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可是对那些老年人的心理刺激,伤害之深,大矣。这种老人在这一历史传统中能不产生孤独感的情绪吗?很难!

    这是传统历史原因。

    孤寡的老年人,大多已经失去了经济的再收入,靠的是积蓄,然而积蓄终究有限,而且不断地减少,没有补充来源,经济的拮据、无助,就会不断思念“夫唱妇随”“同舟共济”苦乐与共时的、两人双双对对的欢畅年代,随之,悲从中来,孤独感油然而生。这是老年孤独感的经济原因。

    即使积蓄富裕,经济不愁的老人,但其两人世界的欢乐不再,经济难买,往日的情景难以再现,落下的就只有孤单、形影相吊的凄苦情景。这是老年孤独感的文化原因。

    最后还有健康原因。老年的体质衰退,这是自然规律,无可抗拒。体力的衰退,活动范围自然缩小,孤独感油然而生;由于体力不支的孤独感,就是健康的原因。

    这些引起孤独感产生的因素,基本都不是由于客观存在条件的因素,而是思维认识上发生认知错误所致。现代社会老年人处处受到尊敬,受到关怀,党、政府、社会都给老年人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与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所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不良因素已经不复存在;体力健康因素实际上也已不是主要因素,只要老年观念进行转变,适合老年体力特性的活动天地的范围相当宽广得很:琴棋书画、门球、歌咏舞蹈、戏剧票友,到处可以发挥老年的爱好特长……关键就在于老年的认知、观念是否接受改变。这么广的活动范围、活动天地,那里还会有孤独感产生的土壤余地,那里还会有孤独感的存在!

    孤独感对老年心理的危害

    孤独感是老年心结中最大的心病,是老年心理的最大危害,是老年心理疾患最大根本来源。

    如果对一般老年进行问卷调查,问一问,你认为老年最担心的是什么?那么肯定可以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回答是:孤独。这是种心理状态,是错误的心理认识。如果不把它纠正,就会带来种种不良后果。

    孤独的危害不在于生活上的独处,而在于心灵上的感受,如果心灵上充足,兴趣广泛,那就不会有“孤独”的感觉,如果心灵上空虚,无所事事,这时的独处,就会带来恐惧、就会越想越烦,越想越怕,结果会带来恶性循环。所以独处的问题是出在“独处”的感觉,简言之,出在“孤独感”。

    孤独感蒙蔽了心灵,孤独感遮挡了阳光,孤独感阻塞了视听。

    独处并不值得怕,当然失窃机会可能多一些,但也就此而已。如果心胸开朗,兴趣广泛,行事稍微谨慎一些,独处反而会多出很多时间,所以独处也有独处的优点。

    可怕的是对独处的恐惧,焦虑、胡思乱想。结果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时的独处害就大矣:心灵空虚,思维失常,行为迟钝,精神呆板,所有的危害很快就会相继侵袭而来。而这都是由于错误的孤独感所带来的祸害。孤独感对老年的危害可表现在下列各点:

    思维功能上

    孤独感产生形成后,大脑思维就会集中在孤独的恐惧、恐慌上,大脑的思维功能几乎全部被孤独的恐慌所占据,其他的思维都会被排斥,以致除了整日忧虑恐惧孤独外,其他都成了空白;什么兴趣也没有了,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东西也学不进去,甚至连记忆也会减退,这就是大脑的思维功能出现危机,大脑的心理功能发生故障,发生紊乱。这时,人对环境的看法起了变化,一切都可能变成灰色的,……家,本来是最温暖的地方,这是就会变成冰窟。

下一篇:老夫妻被迫分居 亲近被斥“不正经“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老年人如何防止“心理老化”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