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家庭:一种相濡以沫的支撑
30年前的那场灾难,不但摧毁了一座城市,也让这座城市无数的家庭陷入灭顶之灾---全市14万户家庭中有7218户罹难,更多的家庭变得残缺不全。震后,许多人选择了重组家庭,用相互的温暖共同面对未来的人生之路。
30年来,怀着对逝者的无限思念,怀着相濡以沫的亲情,重组家庭的成员相依相伴,用“人“字的结构相偎相撑……我们这里截取的,只是发生在众多重组家庭中无数温情故事的片断。
寻一只翅膀,共同飞翔
霍庆杰,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从唐山市民政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休后,就以习练书法和接送孙女上下学为乐。6月17日,他在家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重组家庭的故事扉页:
他曾有一个温暖的家,妻子贤惠善良,一双儿女活泼可爱,这个四口之家一天到晚洋溢着笑声。
地震了!他从瓦砾堆上爬起时,睡在身旁的儿子已不知去向,妻子死死地把小女儿揽在怀里,身体没有外伤,却不能动弹。
救援的军车来了,第一车拉着妻女去了玉田,第二车把他拉往了另一个方向,他没想到就此成永别。20天后传来的消息让他肝肠寸断———妻子经抢救无效死亡。失去人生的伴侣,他对着年幼的女儿,欲哭无泪。
这个折翅的家庭需要寻另一只翅膀来共同飞翔。一位好心的邻居开始为他物色人选,李秀英,就这样走进了他的故事。
李秀英也曾有个美满幸福的四口之家。然而天妒完美,1975年丈夫在下乡时不幸煤气中毒去世。带着两个孩子的她,只能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沉重,可年幼的孩子需要父爱。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霍庆杰却下乡了,原来李秀英提前发出的信竟没有及时捎到。“后来他赶回来了,我见到了他,干净利落,待人热心。”
“我信任组织的介绍,肯定差不了。”这是见面后霍庆杰的第一感觉。一根红线开始串起了两个分散的故事,也拉近了两颗受伤的心……很快,两个人结婚了。
但孩子之间却彼此不能接受,尤其是两个相差三岁的女儿。李秀英的女儿小旭性格外向,不拘小节;霍庆杰的女儿晓青性格文静,喜好读书。两个人同居一室,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发生了好多摩擦,李秀英的母亲来家小住时亲历了两人的一次“关灯战争”:
一天晚上10时,该睡觉了,晓青仍恋着手中的书不肯放下,而开着灯就睡不着觉的小旭,起身下床就把灯给关了。晓青也不肯示弱,书也不看了,重新打开灯……“这是我家,你走!”“我妈在这,凭什么让我走!”两个孩子的争吵让李秀英的母亲左右为难,也不知该劝谁……手心手背都是肉,夫妻二人也一时无措,只能用更多的爱来相互弥补对方的孩子。
李秀英工作的单位有内部招工的名额,她把机会给了丈夫的女儿;小旭结婚时只陪嫁了一套被褥和一个大衣柜,晓青结婚时,则置办了从牙具到家用电器的全部生活用品;而当晓旭买房缺钱时,霍庆杰也主动拿出钱来“支援”……
“如今孩子们都大了,往日的摩擦早变成了今日的无比亲近,两姐妹几日不见,还要打电话聊上一会呢!”讲着往事,霍庆杰、李秀英脸上漾着无比的幸福,他们身后的墙上,霍庆杰的一幅书法和李秀英的一幅国画相映成趣。这时,他们上小学五年级的孙女“噔噔”地跑来,歪着脑袋问:“爷爷,我爸爸姓霍,我大姑怎么姓尹呢?”老霍用手挠了挠满头的白发说:“来,爷爷给你讲讲这个故事!”
寻一片屋檐,共遮风雨
“母亲是最伟大、最无私的,30年辛辛苦苦地养育我们。虽然我们兄妹四个分别由三个母亲所生,却共同分享了最温暖的母爱!”几经联系,王丽(化名)终于接受了采访,但她不希望自己和母亲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坚持要使用化名———
王丽的父亲是位工人,朴实勤劳。大地震夺走了他的第一位妻子,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王丽的生母嫁过来,生下她后却又狠心地走了———从此,父亲一个人苦撑着这个残破的家。就在王丽两岁时,她现在的妈妈来了。
“多少年后,母亲对我们说,当她第一次迈进这个家门时,看到我们那无依无助的眼神、脏兮兮的小脸和身上已经穿得不像样的衣服,心一下子就被揪紧了……”
于是,母亲留了下来,这个家才开始有了个家的模样。兄妹们不再饥一顿饱一顿,衣服也不再脏得显不出原来的颜色。在妹妹出生后不久,母亲就蹬上三轮车做起了小买卖,挣些零钱来填补家用。她对待几兄妹,胜过对待亲生的女儿。一件新衣服她总是大哥先穿,而后二哥和姐姐穿,最后又破又旧了,才轮到小妹。
正当王丽和她的兄妹们无忧无虑地长大,厄运又一次降临了,爸爸因积劳成疾,患上了喉癌。无情的病魔最终夺走了爸爸的生命,那时母亲才35岁。她整个人几乎垮了,却还要支撑这样一个大家庭:上有年近八十的奶奶,下有四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当时很多人劝她:趁年轻再走一步,过几天舒服的日子吧,要是舍不得孩子,就带上自己的亲生女儿。
可母亲最终没走,她一个人扛起了这个家。寒来暑往,她每天起早贪黑,一个人推着三轮车批发水果,再到市场上去叫卖。上货时搬东西把胳膊都搬肿了,好多次车翻在路旁,水果散落一地;还有时水果卖不出去,烂在了家里……但为了让孩子们安心读书,她从不许王丽兄妹管水果摊的事情,就这样每天中午还要赶回家给孩子们做饭。
因为太苦太累,一天母亲也累倒了,一连几天高烧不退,王丽和妹妹两个人就彻夜地守在她的床边。那时王丽想:生我的妈妈已经走了,我不能让这个疼我的妈妈再走了!
13岁的时候,王丽的亲生妈妈还是来了,想带她走,但王丽对她说:“我不跟你走,我有妈妈!”
寻一段浪漫,慢慢变老
“我想打扫卫生,他那边笤帚就已经拿到了手里;他想要打开电视,我这边遥控器就已经递了过去。”唐山市燕南社区苑南楼的一个两居室内,一对年过古稀的伉俪,幸福地回忆着30年来两个人间的种种默契。
83岁的刘学儒从公安工作岗位离休,在老伴眼中,他是一个“严肃的人”;77岁的马彩云干过社区工作,在老伴眼中,她是一个开朗豁达的人。
大地震夺去了震前丧偶的马彩云的二儿媳和两个孙子,而刘学儒则在地震中失去了老伴和一个儿子。
“我们两家是亲戚,他闺女嫁给了我外甥,我给他闺女看小孩时,小辈们就做了‘红娘’,很快,我们就领了结婚证。”1973年丈夫去世后,马彩云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和刘学儒重组新家庭时她已49岁。
“那时候还不兴‘黄昏恋’,不像现在社会这么宽容。”她说,“那时就想老刘孩子少,在经济上能帮助我减轻些负担。”
因为是亲上加亲,和马彩云早已熟识的刘学儒,对她印象本就不错,而此时生活上也迫切需要个伴侣。得到子女支持后,他就拍板决定和马彩云走到一起。这一走,就是相依相伴的30年。
“从结婚起,我穿的衣物除了鞋袜和背心,基本上都是她手做的。”从几岁就开始在纱厂作过童工的马彩云手很巧,做出的衣服都很合身。
“老刘待我也体贴,我当居委会主任那会儿,工作忙,老刘就忙完了工作忙家务,还经常和子女谈心,叮嘱那些走上领导岗位的子女,要廉洁自律,作好人民的公仆。”
“我身体不好,她就每天给我熬药、泡脚、用热毛巾暖腰,还变着样给我做饭。她知道我爱吃红薯,这阵子光红薯就买了十几回!”
“他这人特别好,一有摩擦,他就让着我,事情过去了再给你掰理。别看我们老了,可他时不时还弄两张电影票,一起看场电影。”
……
老两口的谈话,最后变成了相互为对方“表功”。可在他们那幸福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却感到了一种可以让时光停驻的动人温情。
数字见证
为了幸福的重组
唐山大地震造成了1.5万个核心家庭解体,约有7000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00多个丈夫失去了妻子;震后,又有近万个家庭重组。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河北理工大学的王子平、徐金奎、孙武志等学者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经过长期的统计分析,他们认为:唐山震后重组家庭与一般重组家庭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为了依靠———重组过程呈现了集中和快速的特征,绝大多数重组家庭是在震后一年之内结合的,占到被调查总数的80.1%。重组大体始于1976年冬,到1977年上半年达到高潮,入秋后开始减少;其中认识1-3个月就结婚的有23.7%,认识4-7个月结婚的有56.1%,认识一年以上才结婚的只占1/5。
■为了幸福———这是家庭重组诸多动因中最显著的,其中因为经济上没有依靠的占到了65.1%,家务没人干的占到82.2%,由于抚养子女有困难的占到63.8%,由于生活上需要照顾的占到75.1%,这些都集中反映了生存在重组动因中所占的比重。而其它方面,如感情上的填补与志同道合、生儿育女、生理上的满足,以及以爱情为基础等都显得次要了。
■和谐的“磨合”———重组家庭重组前男女双方均无子女的只占极少数,仅一方有子女的和双方都有子女的则占到了92%左右。这种特殊的要素和结构,使重组家庭潜伏了许多不稳定性,但多数家庭经过“磨合”,实现了成员间的和睦相处。因此重组家庭需要一个角色转换和感情调适的过程。有数字显示,有记载的8000多户重组家庭中,截至1986年底,再次解体的有2300户左右,占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