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飞走后留下什么?
中国人素有养儿防老的说法,希望自己年老体衰的时候,有子女在身边嘘寒问暖。而社会发展至今,却出现了大量的老人独守“空巢”。“空巢”现象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空巢”老人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没有子女的老人,一类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记者从市老龄办了解到,我市60岁以上的老人有61万多,约占全市人口的12%。虽然目前我市对空巢老人尚未有全面的统计,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资料显示,我国空巢家庭2003年上升到25.8%,并且该比例还在不断上升阶段。按照该比例计算,我市约有空巢老人15.7万。
据了解,我市出现空巢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梅州地处粤东山区,工厂企业少而农村人口多,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及外出求学的大学生纷纷涌到发达地区打工或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暂时不具备将老人接到发达城市居住的经济实力,而相当一部分老人也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二是子女成家后另筑新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已不再像往日那样受人们青睐,人们更乐于建立自己的小家庭。这种小家庭模式可以减少婆媳、妯娌甚至是父子之间的摩擦,也更符合年轻人的追求。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现象,一些近在咫尺的子女与老人,彼此之间的往来也非常有限。一位被访者坦诚地说:繁重的工作压力已使自己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有了孩子通常会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老人便在有意无意中被冷落了。
据调查显示,空巢老人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种:安全、孤独、经济困难。
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在敬老院里也过得快乐。
安全,一旦发病往往极难得到有效救治
由于老年人一般抵抗力较弱,身体机能差,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率高、发病急,如果发病时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极易危及生命。
2005年,梅县华侨城某居民区。71岁的刘公患高血压、心脏病多年,那段时间心律不齐,刚从医院住院回来。因为一直在子女家中都住不惯,刘公坚持回自己的“家”。早上六点,住在江南的儿子很不放心父亲,打电话询问。当时刘公像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听广播,并无大碍,刘婆便叫儿子放心。就在刘婆回厨房做早饭的几分钟后,刘公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地。当刘婆发现时,老人已气息微弱。刘婆看见丈夫人事不省,手足无措,连忙打电话给儿子和女儿。儿子当即拨打110求助。当老人被送到医院时,终因耽误太久,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据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反映,送急诊的大多数是老人,而像刘老汉这样老夫妻共同生活或独居的老人每个月就有四五例,其中因子女不在一起生活,错过抢救良机而死亡的不在少数。
另外,老年人一般体力较差,无力抵抗来自外界的威胁,对抢劫、盗窃等社会治安问题难以防范。一些犯罪分子便经常针对老年人消息闭塞、体力衰弱等特点对老年人下手,空巢老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因此不容乐观。
孤独,家里只剩下空巢老人顾影自怜
孤独,是空巢老人在精神上最难逾越的障碍。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强烈的孤独感,并伴有思念、无助等复杂情绪,渴望与子女、孙辈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但现实是,由于和子女分居两地,子女大多又有各自的生计,这种小小的愿望也常常得不到满足。情感的缺失,常常使老人陷入孤独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在市老干中心,记者了解到,这里有不少都是子女不在家中的空巢老人。他们生活相对安逸,不必为生计操劳,且有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有一定的朋友圈,生活较为丰富多彩。但记者采访的几位老人均表示,白天有老年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跳舞倒也充实,可一到晚上,两个老人在家的时候,看着儿女空荡荡的房间,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年愈六旬的林姨告诉记者,她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寒暑假,因为往往这时候,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就会接她出去带孙子。
比起城市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单一。梅县松源有一座约两百多年的老围龙屋,原来居住着十几户人家,近百口人,热闹非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村里的青壮年先后出去打工,围龙屋里就只剩下老老小小十几人。这几年,随着出外打工一族在外生活稳定下来,留在老人身边的孩子又先后被接到外面去上学,只留下为数不多的五六个老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人屋。这几个老人或因为子女住房拥挤无法居住,或因为自己年事已高,不愿走远,或因为与子女无法长期相处,都留在了老围龙屋里。已故老人何公的子女外出深圳打工时他才50多岁,和妻子何婆一起照顾年幼的几个孙子孙女。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孙子孙女也长大了,也先后出去打工了,只留下老两口在老家孤单地生活。老两口每天守着几分菜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单调孤单,但总算还互相有个照应。然天有不测风云,一日,何婆患急性心肌梗塞突然辞世。何公一下子变得失魂落魄,从此郁郁寡欢,常常一个人到老妻的坟前号啕大哭。2005年,他的儿子为了抚慰老人,将何公接到深圳住了几天,然而何公始终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坚持回老家居住,不久也过世了。
经济困难,微薄的赡养费使他们活在贫困线上
城市的空巢老人一般都已退休,靠领养老金生活。而在农村,很多空巢老人却无生活来源,全靠子女赡养,经济上的拮据可想而知。
在梅县畲江镇双溪村,有一对80多岁的夫妇,儿子已经去世,女儿又远嫁他乡,孙子也出门打工,生活极端辛苦。老两口仅靠女儿和孙子每个月寄来为数不多的钱为生。家里穷得叮当响,一点值钱的家什也没有,病了也不敢随便看医生。村里的人见他们可怜,常常接济他们,送他们一些日常用品和瓜果蔬菜,但他们始终觉得,老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像这样的老人在农村很常见到。他们的子女大多数外出打工,经济也不富裕,常常自顾不暇,只能给老人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费。另外,还有些不孝之子总是指望其他兄弟姐妹给赡养费,使老人生活失去保障。2004年,经本报报道,令人震惊的原梅县磷肥厂薛婆被三兄弟遗弃一案,便属此类型。当时,70多岁的薛婆年老体弱,遭到三兄弟遗弃后,生活完全失去保障,全靠邻居们帮助才得以生存下去。
应在生活和精神上主动关心老人
记者从市老龄办了解到,对于没有经济来源且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一般是送敬老院,不愿进敬老院的则进行分散供养,由专人定期上门慰问、送慰问品。还可以通过社区养老,由社区统一登记后给予照顾。
而对于有经济来源、有儿有女、生活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有关人士建议,老人们应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脱孤独、空虚的心理,乐观地面对人生。可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下棋、运动、养花养鸟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还可以广交朋友,主动与人沟通,以排遣孤独感与失落感。而子女则应该以乌鸦反哺的精神对待家中的老人。离老人远的,多打打电话问候老人,离家近的,则多抽空陪陪老人。
俗话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在经历了人生无数波折之后,老年生活本应是温馨而从容的,“空巢”现象不应成为老人安度晚年的障碍。社会和每一个人都应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让每一个老人尽情感受夕阳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