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群心理 > 中老年心理

中老年心理

“空巢老人”引出社会问题

分类: 中老年心理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10-22

阅读 :417


    《情注夕阳系列报道——空巢老人篇》报道引发对“空巢老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的热论。精神上的空虚、独居的心理落差以及自身养老等都在这些老人身上突出地表现出来。虽然大多“空巢老人”都是两个人独居,但两个人的问题,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觉得你们的报道说出了我们的心声。”21日上午,在英雄山广场上溜达的67岁的赵广传老人说。老人和老伴独自住了5年,经济上并不紧张,但生活中精神的空虚让他们仍然难以适应。“外地的儿子也经常打电话,但终究和在身边不一样。”就在老人的附近,广场上像这样的老年人还有很多。独居省城,儿女远在他乡,两地的思念,似乎济南这边更甚于外地。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现在最为突出的在于他们的精神危机和生活难有照料两大问题上。”济南市老龄办主任于敏对记者说。说起老年人的精神寄托方面,于主任特意强调了“危机”两个字。她认为,“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缺少基本的交流,平时没有人能互相聊聊天、说说话,这使得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较为明显。子女不在身边、年纪稍大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也是个问题。

    山东经济学院和谐发展研究中心的刘长明教授则认为,应该把“空巢老人”这个群体情况看作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完善,人口老龄化现象开始产生。“老人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常有的心理情绪。除了让全社会形成应该满足老人心理需求的氛围外,作为子女,应该从精神上关爱不在身边的父母。”

    上世纪80年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后,一对夫妻赡养4位老人的现象将在近几年大批出现,一个孩子要赡养4个老人,随之带来的是较大的家庭压力,家庭养老格局受到严峻挑战。在采访中,不少人士认为,家庭保障功能应该逐渐弱化,“空巢老人”养老问题需要从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转为社会化养老。

    “建议调整养老资金的投放方向,从社会机构养老转向居家养老是不错的方式。”济南市老龄办主任于敏说。经过长期调研,于敏发现,社会机构养老包括建设场所、床位、聘用工作人员等费用在内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就导致目前机构养老率极低。“居家养老就是由政府花钱购买养老服务,‘空巢老人’在家里就可以享受护理服务以及生活照顾”。

    刘长明教授则提出了社区养老的概念。“社区覆盖面宽泛,可以和‘空巢老人’近距离直接接触,可以为老人们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刘教授认为,社区也可以介绍家政服务人员进家入户服务。

    采访中,不少专家也建议,需要建立普遍覆盖“空巢老人”的社会救助制度,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收入保障。从社会保障方面入手,使老年人的保障体系更加立体,除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两种方式外,政策支持鼓励社会或个人出资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但社会资本介入养老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模式,只能继续探讨。”刘教授表示。

下一篇:怎样预防老年人空巢综合征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帮老年病人克服消极情绪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