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说话胜过衣食不愁
杭城老人精神生活状况调查
核心提示
“大人们以为出门之前桌上放六百就算是孝敬,一天到晚拼了命赚钱,少了关怀有什么意义……外婆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
”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记者重阳节前夕对老年生活进行调查时,周杰伦在《外婆》这首歌里唱过的一段话,成了都市中老人精神生活的写照。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老人就能够幸福生活了吗?并非如此。他们期待的是更多的关注。
本报记者曹林波/文
家中冷清老人坐在路边看人
在杭州市上城区的后市街上,有一个小凉亭。每天,只要天气好,小亭子里就挤满了聊天的老人,年纪大的坐着,年纪轻一些的即使是站在一边,一样聊得开心。
68岁的李奶奶就坐在记者的身边,她告诉记者,她现在和老伴住在社区里,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伴也不活动,喜欢在家里看报纸,我在家唠叨,他还嫌我烦,我又什么活动都不会,就只能跑到外面来聊聊天,到了饭点回去做饭。在这里,虽然没有公园里空气那么好,但聊聊家常,看看来来往往的人,也能打发时间。”
像李奶奶这样的退休老人在社区里很多,生活条件不错,吃穿不用愁,出门看病去社区医院又很方便,看似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但是就像很多老人说的那样,“就是太冷清了”。由于大家都是自己一个人或是只和老伴住在一起,所以生活平静到近乎单调,“儿子女儿平时很忙,所以除非有事情,也不会经常去找他们,还是要自己给自己找点活动。”
老人孤独问题在一些新楼盘较多的社区更加严重,因为住户们门一关,很少往来,也更少有照应。
长期缺少交流造成精神抑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许多城市居民的家庭结构呈现出“4∶2∶1”(4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倒宝塔型,传统家庭的养老模式和观念受到冲击。杭州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未来10年,“单独居住”将成为老人家庭生活的主要形式。而缺乏社交,缺乏社会关注,已经成为现在老年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赵明学告诉记者,老年人的精神状况非常值得社会关注。第七人民医院的250张老年科病床这段时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住院都住不上。而老年精神疾病三大类型之一的老年抑郁和焦虑的患者,占了住院人数的1/3,门诊接诊量更是大大超过这个比例。“来我们医院看病的都是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或是去其他医院就医,或者根本就没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赵明学医生说,约80%的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生活事件、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是老年人往往比较关心躯体方面的改变,却常常会忽略情绪上的问题。另外,老年人独自居住,与子女很少来往,自己或子女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会造成老年抑郁症患者不能及时就医。
经常与人聊天对老人很重要
赵明学医生告诉记者,虽然造成老年抑郁症的因素很多,但是“不受别人关注”是很多抑郁症在老人退休之后出现的原因。
赵明学曾经为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作过心理治疗。老先生以前是一个很注重工作的人,除了工作,什么爱好都没有。退休之后,他整天呆在家里,面对老伴,说什么只有老伴听,老伴有时候还会嫌他罗嗦。两个女儿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外地,一年最多回来看望老人一次。时间一长,老先生的抑郁症状开始出现,情绪低落,睡眠不好,容易发脾气等等。一开始家人还没有重视,觉得是老先生的年纪和性格造成的,后来实在是症状太严重了,来到第七人民医院就医,才知道抑郁症有多严重。
之后的治疗过程中,赵明学每次都要和这位老先生聊天近一个小时,听他讲各种各样的事情,然后配合药物治疗,老先生现在的情况已经稳定很多了。
赵明学特别强调:“社会和家人的关注,会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尤其是聊天,特别重要,经常和老人聊天,可以让老人有一种受关注的感觉,会促使他们用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对于早期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可以和药物相比。”
赵明学医师也坦言:“对待老人其实也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中青年承受着工作与生活双方面的巨大压力,要求子女始终保持对老人很高的关注,也的确不容易做到,尤其是老人身边的子女,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但这些努力,却是金钱代替不了的。
社区养老服务也要从“心”开始
其实,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关注。除了发放相关的慰问金、落实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家政服务以外,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在杭州上城、下城、江干等区的许多社区服务中心,都有向老人提供“陪聊”的服务,还有专门的聊天室供老人们互相交流,而“一键通”式的简易电话设备则可以让老人随时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求助或沟通。
不过即使是如此周到的服务,还是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老人的身心。杭州定安路社区主任钱志坚对此深有感触。在定安路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将近1500人,占了居民总数的15%,“几乎每户人家都有老人”。尽管街道对老人的情况作了登记,但是靠社区目前的力量,不可能做到24小时监控。社区曾经组织一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活动,比如登山、健身、歌咏、书法等等,所有的这些活动报名的情况都很踊跃,很快名额都满了。“可见老人在吃穿不愁之后,还是渴望有些活动,让自己的时间更加充实。”
社区出现“小老人”照顾“大老人”
老年人的家庭观念比较牢固,地缘文化观念浓厚,重视街坊邻里的情感维系,他们对社区有较强的认同感、依赖感,这使得许多老人不认同养老院这种形式,而是更喜欢生活在社区。
定安路社区位于老城区,很多老人都是几十年的老住户,彼此都是老邻居了,所以即使儿女照顾不到,老人也乐于接受邻居间的照顾。在定安路社区,有很多“老”照顾“老”的情况,就是60多岁的退休老人,照顾住在附近的80多岁的老人。这种照顾不光包含了饮食起居,更重要的是隔三差五的谈心交流。“老年人有了人和他说说话,心情就舒畅。儿女在外也比较放心了。有好些老人还叫儿女不用经常来了,让他们安心工作。”
对老人的关爱应体现在点滴中
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本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老人的精神生活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在采访过程中,这个观点得到了所有老龄工作者的共识。
杭州市老龄工委副主任方伯炎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有一些工作还需要加强。
方伯炎说,由于社区体育设施发展迅速,所以老人在体育锻炼方面的需要基本能够满足,而且社区有组织的文体团队很多,也很受老人的欢迎,老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很高。但是,现在适合老年人欣赏的歌曲和戏剧缺乏,老年人可以参与的文化活动还很有限。而能够提供老人再度教育机会的老年大学的报名也很困难。虽然网络发达,也能够给老人提供一些信息和消遣,但是现在很多老人对学习这些新的知识、掌握电脑技术有一些障碍,所以目前这个手段也很难实现。
怎样才能给老人幸福的精神生活创造条件?方伯炎认为,子女是第一责任人,孝顺老人,给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会让老人得到最直接的幸福感受。同时,整个社会都要来关心老人,随着老年人占总人数的比例逐渐升高,老年人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整个社会对于老人的关心,应该体现在一点一滴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细节。此外,政府对于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关注,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也很重要,只有各方面合力面对老年人的问题,老人的幸福生活才能够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