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人这一辈子总免不了有生病的时候,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不适感后,最先的发现者,不是医生,而是我们本人。而且,谁也不可能像自己了解自己那样清楚。比如说,你吃到什么程度算八成饱?你喝了多少酒为适量?你每天要睡多长时间才感觉舒服?你运动量多大合适?这些唯有靠自己在长期的生活中去体验。我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教授说得好——
当我们真正懂得并学会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使身体处于正常、良好状态之中,那么,您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科学地照顾自己的健康呢?
健康九成靠自己
《北京参考》:为什么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洪昭光:因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也不仅仅是会预防疾病,更重要的是,会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使人的体质增强、体能改善,生命质量提高,从根本上减少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由四个元素组成: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各占10%及7%,共17%;医疗条件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前两项为不可控因素共占32%;在可控因素的68%中,个人的生活方式因素占60%,即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想寿而康,九成靠自己。所以说,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生病多是因患者保健知识缺乏
《北京参考》: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疾病却更多了?
洪昭光:有人认为现在疾病增多了,是因为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造成的。近年北京市调查,小学生已经有了高血压,中学生也有动脉硬化了。其实,病多了并不是因为物质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健康知识缺乏而产生的。
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文明病”并非是文明社会带来的,而恰恰是由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运动过少和心理失衡等不文明生活方式造成的。物质本身不会造成疾病,但知识贫乏会造成疾病。
基因决定保健方式
《北京参考》:有些人,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这个限量,那个限量,还胖,胆固醇还照样下不来,为什么?
洪昭光:这就是自身因素的不同,是一种遗传、一种倾向。举个简单的例子,兔子与鸭子:兔子应该吃萝卜、青菜,而现在让兔子吃鸡蛋黄拌猪油,结果4个星期胆固醇就升高了,8个星期动脉硬化开始,16个星期就得冠心病了。而鸭子也吃鸡蛋黄拌猪油,胆固醇就不升高,就不发生动脉硬化。兔子和鸭子吃同样的食物,为什么结果完全不一样呢?就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不同。所以,人们也一样,基因的不同,决定了你患病的易感性,也就决定了你的保健方式。
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北京参考》:天冷了,老百姓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洪昭光:人体在外界气温21—23℃时,感觉最舒适,四肢温暖。气温下降后,为维持体温,一面使四肢小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一面增高体内代谢率,增加产热,因此需要更多食物和热量供给。
《北京参考》:那应该多吃点什么呢?米面、肉蛋,还是果蔬?
洪昭光:生理学研究表明:蛋白质有一种“特殊热动力效应”,即摄入蛋白质后,有30%—40%的热量要消耗放出,而糖类为5%—6%,脂肪为4%—5%。简单说来,就是吃肉后,身体会觉得暖和,不怕冷,尤其在餐后的3—4小时及10小时左右最明显。同时,吃肉会使酪氨酸转化成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人觉得精神、兴奋、有气力。
萝卜羊肉汤,就是冷天较好的食物。它能补脾胃、温肺气、化寒痰、补元阳、御风寒。
当然,冷天的饮食应当是多种营养素全面均衡才能提高体质、体能及免疫力。中医的秋补、冬补考虑到人体的生物钟节律,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北京参考》:天冷了,如何提高抵抗力?
洪昭光:冷适应约需2—4周时间。从现代医学讲,就是通过“冷适应”使机体从大脑皮层到交感、副交感神经,代谢内分泌系统充分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和谐运行;不仅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而且免疫力增强,代偿力增强。具体来说,冷空气使鼻、咽、口腔黏膜毛细血管收缩,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细菌病毒;但冷适应后,这种应激反应减弱或不明显。
一旦真正着凉,也可通过用热水泡手、脚、面部,吃热汤面或中药,使鼻咽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来保护。
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是冷天比较常见的疾病。保持口腔清洁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大关键。研究表明:白天很少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因为进食饮水及每天1500毫升的唾液使咽部细菌无法繁殖;但夜间8小时睡眠正是细菌繁殖的大好时机,所以睡前彻底清洁口腔,给残留细菌一次“打击”,在此后6小时内细菌不会繁殖。6小时后,人又清醒了。
对儿童的研究表明,简简单单的睡前彻底刷牙可使儿童咽炎、扁桃腺炎减少70%—80%之多。在广东及海南心血管病防治区的儿童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一级预防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
《北京参考》:记得您说过,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为什么心补最重要?
洪昭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一个人的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一稳定,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了,恢复得也很快。
这里我讲两则故事。美国自行车运动员阿姆斯特朗,是一个睾丸癌肺、脑转移的晚期病人,医生说他存活的概率小于1%。但他向医生说自己对治疗很有信心,一定积极配合。结果睾丸切除,接受放疗、化疗后,依然坚持锻炼,最后获得了7次环法赛冠军。
法国有个26岁的女孩患了子宫癌,子宫切除,两个月后右侧卵巢转移,右侧卵巢切除;又过两月后,左侧卵巢转移,第三次再切除;一个月后,结肠转移,肠子切除,肛门造瘘。前前后后她一共接受了8次手术、6次化疗,头发掉光了,呕吐,贫血,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每天躺在床上只是等死、设计自杀的方式。一位朋友来看她,告诉她生命最珍贵,要有信心,并让她想高兴的事。于是,她想起三年前在法国海边划水的情景。那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海鸥从身边飞过的景象,曾让她感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朋友说:好吧,我们为去海边划水做准备吧。第二天,女孩开始练习站立,两个月后终于站了起来,又练两个月后可以使用划水板了。于是,她每天都很高兴地练习,越练身体越好。两年后她回医院检查,医生吓了一跳:没想到她还活着,而且各项化验指标都显示正常。到1996年,这个法国姑娘终于获得了世界女子划水冠军。当她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时,谁能想到她曾是一个晚期癌症病人?乐观积极的心态所具有的力量能超过我们的想象。
北京癌症协会曾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在千余个抗癌明星中,长期生存的经验基本来自两条:第一是乐观,心态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害怕;第二是单位和家里人的关心、支持,有一个良好社会环境支持。
所以说,最关键的是心补。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接触大自然,有了阳光的心态,就有阳光的表情、阳光的世界和阳光的未来。
运动犹如阳光
《北京参考》:自己如何给自己开运动处方?
洪昭光:运动有三个原则,一个叫有恒,即运动是经常的、规律的;一个叫有序,即循序渐进;一个叫有度,即运动要适度。符合这些原则的最好运动是走路,不论时间、场地,不分性别,一年四季都可以。
研究表明,中年女性在医生指导下走路,8周下来后,脂肪可以减少6公斤,肌肉增加3.6公斤,体重下降2.4公斤。由此证明,走路可以使脂肪减少,肌肉增加,体型优美,精力充沛。而且走路可以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
在人群中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一周步行锻炼三次,糖尿病的发生率减少25%;一周走四次,减少33%;一周走5次,减少42%。而步行锻炼要按照“三五七”的原则来走:每天30分钟步行3公里,能够一次走完最好,一天累计这个量效果就差一点;一个星期走5次;运动量达到中等,即心跳+年龄=170。
辅助医生,维持健康
《北京参考》:“自己是最好的医生”,是否主张“自己给自己看病”呢?
洪昭光:确实,去医院看病比较麻烦,尤其是小病如感冒,经常要花大半天的时间,而且还不一定看得好,跑个两趟、三趟也是经常的。一趟下来,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但是,说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并不意味着有了病也不去医院,全由自己来解决。特别是当自己采取了一些措施仍不见效时,必须立即去医院诊治。但即使在名医指导下,也需要靠自己细心理解病情和医嘱,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照顾自己的健康,首先在自己。但是自我保健不是避开医生,而是告诉人们,在什么时候应去找医生,在求医时如何更恰当地向医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无病的时候,如何按照“顺应自然,和谐适度”的科学养生方法,提高健康水平,做自己最好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