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识

心理常识

人们为什么总是关注负面信息

分类: 心理常识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10-26

阅读 :493

  人们为什么总是关注负面信息?是处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还是在危机来临时的心理恐惧?


人们为什么总是关注负面信息

  关注负面信息:因为恐慌所以关注

  每当大的不利事件或灾难出现,恐慌总会先行一步,并迅速蔓延。

  有些恐慌,不分国界:千年虫危机、毒胶囊、消毒水可乐、老酸奶明胶、2012“世界末日”说……这些有来由的危机让人倍感恐慌。

  这是一个恐慌的年代。股市“恐慌情绪”几乎经常可以从分析师口中听到,“油价恐慌”更是深入万千中国有车族的心扉,上班族对闷罐似公交地铁和道路拥堵的恐慌、外地人春节前买不到车票的恐慌、农民工讨工资而不得的恐慌、买房族对房价和政策变化的恐慌……凡此种种,都已经成了常态。非恐慌,不生活?这话听来有点绝对,仔细想想,倒也并非全无道理。

  当今天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却更慌了。公共安全、食品风险、奸商炒作、环境污染、常识匮乏,哪一项都可能带来恐慌性心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与恐慌作斗争的历史。

  公共安全的威胁人最容易产生恐慌

  发生在2011年春天的这股持续了三四天的抢盐风潮,让很多人忆起了几乎贯穿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的物资恐慌。那一波断断续续近十年之久的商品抢购潮中,被抢购对象包罗万象。而引发恐慌性抢购的原因,不仅仅是物资紧缺,还有居民对价格涨跌的不适应。


人们为什么总是关注负面信息

  最初的恐慌要从艾滋病针扎事件说起。据说有人那天在天津滨江道的商场被扎,扎人者是一批河南艾滋病人,专门在商场、超市、路边等公共场所,用装有艾滋病毒血液的注射器乱扎市民,目的是报复社会。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天津“艾滋扎针”事件。

  针扎事件让城市恐慌了,相同的恐慌,2006年夏天在南方地区再次发生。当时流传的说法是,“有人将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注射到西瓜里,食用会感染艾滋病病毒”。一时间,南方一些西瓜主产区西瓜无人问津,瓜农愁眉紧锁。

  常识的匮乏引发恐慌,继而又很容易变成公共安全事件。世纪之初的恐慌,从天津“扎针”风波开始,第一个高潮,则出现在非典病毒肆虐之际。

  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永远都是弱者。敬畏自然,开放信息流动渠道,尊重事实传播规律,才可能将恐慌降低到最小程度。那一年,中国人正是在这方面好好地上了一课,尽管过程曲折坎坷。从6月份起,社会秩序渐渐恢复正常,惊魂未定的人们稍稍得到了一些宽慰。

  非典之前的2000年,因康泰克含有PPA成分被国家药监局要求暂停使用和销售,人们所以对感冒药产生巨大恐慌,很多人一时间不敢吃药。而非典之后的2004年,湖南隆回县爆发波及千人的因注射卡介疫苗导致“肺结核恐慌”事件。

  有时候,恐慌多半源于怀疑,怀疑源自不相信,不相信,这日子又该怎么过?

  人为什么如此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负面信息?

  养活人类的食品,最终却成了引发人们恐慌的主力军。这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说“好东西多了,吃起来却有点不放心”。若仅是“不放心”就罢了,这隔三差五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到了让人心惊肉跳的程度。


人们为什么总是关注负面信息

  仔细数数这些年我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劣质食品居然为我们的生活奉献了如此多的新鲜词汇:2005年的苏丹红、2008年的三聚氰胺和大实蝇柑橘、2010年的地沟油、2011年的镉大米……假设再加上中央电视台今年“3·15”刚刚曝光的含有瘦肉精的“健美猪”,谈食品色变的中国人,一次次为媒体上突然出现的奇异新闻而目瞪口呆,继而是惊慌失措不明因此。

  若说柑橘事件导致人们“谈橘色变”的反应的确有点夸张,那么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真相以及其引发的恐慌,却是至今是婴儿的健康问题。08年9月,三鹿奶粉导致婴儿“肾结石”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而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已经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负面信息是因为人有保护自己的本能,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有危机意识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负面消息的“恐吓”中保护着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下一篇:心理情绪不好波纹情绪会传染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甩掉生活无助感的心理技巧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