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孝心”遭遇老人的财产……
这些天,北京电视台七套生活广角栏目正在播出一个叫《家有四凤》的连续新闻节目,说的是,姐妹四人为赡养老人引发争执,亲情受到伤害。尽管每个人都口口声声爱自己的父母,愿赡养老人,但冠冕堂皇的漂亮言词背后,是老人的存款与房产让四人闹了心。她们一个拿着房产证,一个拿着存款,一个拿着老人的户口本和身份证。随着这个节目的播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子女该如何赡养老人?
这个问题的提出,基于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正向老龄化社会迈进,未富先老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怎么办?社会化养老当然是解决问题的方向,但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子女养老,可能是目前中国社会最现实也最合理的一种形式。
且不说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作用,使这一代老年人不可能脱离子女而走向社会化。老人的传统观念使他们难以接受子女不直接承担赡养义务的现实。另一方面,子女养老,在赡养成本、缓解老人心理寂寞等方面,有其他养老形式所不能比的优势。但现实告诉我们,子女养老,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一件事儿。
上述案例提供了一个子女养老问题的经典版本。这就是,老人有点财产,子女该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这个问题显然要比没财产或者财产相当多的老人赡养问题复杂得多。如老人无财产,惟有真孝心的人方能真诚地尽孝之义务。财产过多,争夺继承权是焦点,但赡养方面可能并不存在太严重的问题。但如果老人有一点财产,有那么一点诱惑力之后,许多问题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但撩开面纱我们发现,是利益的诱惑让人性扭曲,使孝心变味。
对于老人来说,谁也不愿子女因为赡养自己而闹别扭,也不愿子女因赡养自己而收取费用。在他们的意识中,子女赡养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也正是在上述案例中,老人在二女儿家住得很好,但一听说每月要四千元赡养费,便说出“谁要四千就不和谁住”的话来。然而,我们不能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尽管赡养一谈要钱,孝心就变味,但赡养总是需要成本,总是需要付出,尤其当老人还有财产,而子女不止一个的时候,问题就必须解决,早解决早和睦。
这个问题如果通过法律途径,也许不难解决,比如可以把老人现有财产分割,子女再各自支付赡养费,或者不动老人任何财产,子女先行支付赡养费,老人故去后再行分割财产。然而,法律有时也难以解决亲情问题。比如,老人有喜好,就有一个愿意和谁一起住的问题,再比如,那些难以用金钱衡量和支付的亲情怎么办?而由谁具体承担赡养义务,也不是简单的赡养费的给付就能给付得清。
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我们作子女的,还是首先应该讲良心,讲付出。毕竟,赡养是我们推卸不掉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赡养是一件“苦差事”,日常生活的起居,老人的喜怒哀乐,生病时的护理,等等,谁具体承担,谁就意味着最大的付出。这也正是许多人所无法办到的。很多人愿意每月掏很多的赡养费,而不愿、不想、不能承担具体照护的责任,道理正在于此。而对于许多老人来说,常常会说到这样一句话:你寄钱再多有什么用?你又不在身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能够让老人幸福地享受晚年,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回来的。
那么,作为子女,我们首先应当有一颗孝心,同时,这个孝心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让老人安享晚年,他们怎么觉得舒适就怎么行。有了这两个前提,如果不走法律途径的话,问题便也会很好解决:不必算计老人的那点财产,也不必把赡养的成本算得那么清。或许,在每个人心里更有一杆模糊却又分明的秤,谁具体承担赡养义务,老人遗下的财产最终就归谁。财产超过赡养成本,那是他该得的,谁叫亲情无价?赡养成本超过财产,甚至较多,其他子女却还需分摊,道理还是一个:谁叫亲情无价?
世间的事情,说简单就这么简单,许多家庭没有什么财产也其乐融融。说复杂也复杂,一旦有了一点钱财,就亲情不再,反目成仇。更有甚者,只想贪得利益,而不想或想少承担义务,这是当然的小人,却也是人性的悲哀。因为,世间总是不乏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