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热度创新高!这样的“第二课堂”正在火遍首都中小学

分类: 最新资讯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05-17

阅读 :204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全国各地博物馆游人如织,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北京市文物局相关数据显示,五一假期,走进北京地区博物馆的市民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30%,创历史新高。北京作为“博物馆之城”,截至2023年末,共有226家备案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数量居全国首位;拥有藏品总数达1625万件(套),排名全国第一。地处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开展起了博物馆教育,打造教育新场景,让博物馆变身为“第二课堂”。博物馆正在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是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北京市中小学校把博物馆作为校园之外的一处宝藏地,通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式,让博物馆教育成为没有围墙的“第二课堂”。作为毗邻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最近的学校,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基于“让区域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活教材”这一原则,以场馆中的人物、人文、科技、艺术、生态为教育要素,采用研究型、合作式、体验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建立起了“文化粮仓”剧院、“森林书苑”图书馆、“运河之舟”博物馆三大课程模块。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师生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学习)学校校长王艳荣告诉记者,丰厚的博物馆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最为生动的学习场景,五(3)班学生李雨桐在寒假期间成为大运河博物馆“星空计划”的一名志愿者后,如今的她对博物馆内的不少展品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另据学校德育副校长高明月介绍,本学期学校联合大运河博物馆开展了“会说话的瓷器”活动,尝试在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让掐丝珐琅社团的学生们参与到文物修复的辅助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为了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的博物馆教育分为科技类、人文类和艺术类。学校科技教育主任赵胜楠以科技类举例说,初高中物理、化学学科的一些科学原理相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在中国科技馆内上课,借助相关设备和演示,帮助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如此,学生们也在学校搭建的博物馆资源中,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边界。高二(9)班学生李佳熠认为,博物馆学习像是做了一道综合题,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范围大大扩展,在探索与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脱离了空洞的结论。高二(1)班学生季韵涵则表示,除了提高自己将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外,更多的是通过跨学科综合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高二(5)班学生李思远、赵耘芃、宋致锦在合作完成“通惠河与漕粮验察制度的研究”后,得出了史学研究的不易以及紧密依靠史料的重要性和高效性的感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新引擎近年来,如何把历史课讲得身临其境、把艺术之美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不少学校与博物馆合作,开展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在开设了博物馆课程的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校发现在参观博物馆前历史教师做了相应的行前课,学生参观时收获更大。为此,学校邀请了博物馆的专家参与到历史教研组的大教研中,和初中历史教师一道研讨如何把历史知识讲得更有意思。学校副校长苏曲光告诉记者,经过教研,博物馆专家和本校历史教师在专业机构的支持下,共同研发了一套选修课程“穿越古代中国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讲解历史知识,如甲骨文如何演变成了现在的文字,还有动手体验“钻木取火”“印刷术”的活动。“博物馆专家的加盟,为学校历史教师拓展了学术视野,而历史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为博物馆专家提供了培训视角,这种互相借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苏曲光说。在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吕鹏看来,馆校合作是提升艺术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能使学校美育实践活动更加深入、生动和鲜活。他以北京市学生金帆书画院举办的“京作工艺‘燕京八绝’主体工作坊”为例解释说,依托工作坊的专家讲座、课程读本、教学视频、学习任务单、实践材料包等资源包成果,可以帮助教师从文化审美入手,经过考察、对话、实践,充分接触和感受工艺材料、制作流程、传统样式、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内容,提升他们的科研与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专业能力。技术赋能让博物馆教育触手可及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教室里,学生们只需站在触屏黑板前,用手指轻轻滑动,约0.8吨重的“后母戊鼎”即可轻松实现转身,360度无死角地展现在他们眼前。能够如此便捷地“云游”博物馆,近距离欣赏数字文物,得益于史家教育集团设计开发的“博悟研学数字课程”。2018年,由史家小学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开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近年来,随着线上教学的大规模兴起,史家小学搭建了数字化课程平台,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4.0版本——“数字博悟”校本课程。 (北京史家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郭志滨执教《甲骨文》)据学校课程管理部主任金少良介绍,“数字博悟”校本课程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数字素养养成。为配合课程的有效推进,学校还搭建了“数字博悟”校本课程数字平台。该平台将博物馆里的文物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呈现,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云端博物馆资源教学系统。据了解,在具体使用方面,史家小学设计了“自主探究”板块、“相关文物”板块、“学习资源”板块、“专家解读”板块、“教师授课”板块”,以应对不同的需求。以“自主探究”板块为例,该板块主要依托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实现课程的交互性。学校副校长郭志滨用“长信宫灯”给记者作了详细解释。她说,这件“中华第一灯”的构造十分巧妙,宫灯内部的空腔是汉代人实现环保的诀窍。但是,在博物馆的展柜前,这件文物的内部设计是游客很难看到的,文物数字化呈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随意拆卸、组装、观察这件数字文物的细节。同时,学生通过屏幕交互与探究还可以发现,当灯烛点燃时,烟灰顺着袖管徐徐进入灯的内部,并通过底部放置的水盘实现过滤与净化,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充分感受到了一两千年前的“低碳环保典范”,进而对祖先产生了浓厚的敬佩之情。馆校合作育人仍需多方协同随着博物馆教育的深入开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可回避的是,受到交通、安全、组织工作等多方因素的制约,不少师生对博物馆教育如何走进学校充满期待,渴望对某些“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有应对良策。采访中,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一(6)班学生李怡萱就坦言:“传统模式下的博物馆教育对组织学生前往要求较高,无法有效实现博物馆教育常态化、高效化建设发展。”对此,吕鹏表示,开展博物馆教育,打造教育新场景,需要多方协同,尤其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机制支持,这是长期有效合作的基础,可以保证馆校合作的可持续性。同时,馆校合作的具体内容复杂而多元,涉及到课程资源开发、场馆利用、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多方面,需要从顶层设计。而无论是单一项目合作还是长期合作,都需要多方人员协同工作,发挥特长,形成合力。为了解决当前博物馆教育中存在的“卡点”,吕鹏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各自单位顶层设计的同时,加强横向沟通合作,为宏观政策落地创造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课程开发、场馆利用、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馆校合作成功经验模式的梳理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执行度高、有效的、可推广的合作机制。同时,通过合作机制保障馆校各方人员的交流,并利用各自优势培训对方人员,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场馆利用等合作内容做好人力资源准备。更重要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建立馆校合作新模式赋能。文字:凌月云 姜思瑶 常悦 张娜编辑:苏珊编审:张秋颖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下一篇:美众院通过法案,中国药企火速回应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春期的孩子,为何总是疏远父母?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